新‧潮——大屿山保育基金

  今时今日已不再限于「甚么都不发展就等于保育」的概念,要落实对大自然生态、建筑物、不能量化的人文生活文化的保育,必须主动研究各方面可行性,有个全面蓝图,并加适合的设施配套和全民教育,方可做到。
  过往大家可能只想到由环保署来搞保育,现在政府破天荒把工程师及规划师都放进去土木工程拓展处(CEDD),成立了可持续大屿办事处去落实保育大屿山,同时推动教育,以及促进社会人士参与。
  这个十亿港元的「大屿山保育基金」是CEDD第一个管理的基金,一半接受公开申请,一半由政府主导,可在政府土地上做一些和保育相关的小型工程,改善乡郊设施。由于保育的土地多涉及私人业权问题,此基金亦希望有助解决现时的困难。大屿山保育基金委员会是由多方面公众人士组成,大学学者、环保专家、教育界人士当然有在内,连会计师、律师、工程师、市场行销、公共关系专才等都是委员会的成份,有效全方位审视保育个案。
  过往政府经常被抨击做事太「死咕咕」,今次却破格做保育的安排,每个个案都会全面讨论,若大会认为是值得做的项目,就会拨款,不会因为太多限制而没法做保育,亦不会因为夹硬要使钱而急审批。
  这个基金会已接受公众人士申请,下星期五(十一月二十日)下午在中央图书馆亦有简介会,有兴趣的朋友万勿错过。
(利申:笔者是上述基金委员会委员)
邓铭心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