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食经——改变世界局面的薯仔

  疫情全球蔓延,联合国警告随著各国限制人民外出,导致粮食和日用品抢购潮。自古以来,粮食供应一直是任何族群能否茁壮成长的关键,而粮食生产往往受到土壤和气候控制。而且生产方式是否有效率决定了社群的社会结构,众多食材中,薯仔在西方历史上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
  学者相信薯仔于一五三一年由西班牙侵略者从印加帝国带回欧洲大陆,直到一六○○年,薯仔已传遍奥地利、比利时、法国和德国。薯仔的外形和栽种方法和欧洲其他农作物都截然不同,因此受到农民和大众质疑,人们对薯仔毫无认识,误把含毒性的叶子和种籽制成菜肴而中毒。而这种生于地底的植物亦因未在圣经里提及而被视为「魔鬼苹果」,在很多地方明文禁止食用。
  普鲁士(现代德国)腓德烈大帝于一七四○年登基,他认为薯仔是可靠的粮食。为了改变国人对薯仔的偏见,这位年轻的君主举办薯仔试食会并在民众面前亲自品尝薯仔菜式。另一方面,腓德烈强制农民种植马铃薯,重罚违反命令者。十八世纪未,普鲁士遇上严寒气候,麦类农作物严重失收,但薯仔却持续丰收,不但防止饥荒,更让普鲁士人口稳定增长,为日后强大的德国立下基础。
  薯仔迅速成为欧洲各国人民的主要粮食,人口因此迅速增长。爱尔兰的人口因薯仔的普及而急剧增加,但一八四五年,欧洲出现薯仔病疫,薯仔大量枯死并腐烂。由于病害来势汹汹,农民对病疫束手无策,薯仔失收引发大饥荒。结果直到一八四九年病疫结束为止,饿死的爱尔兰人多达一百五十万,亦导致移民潮:共五十万人离开故乡,搬到新世界。搬到美国的爱尔兰人在当地发展,他们的后裔不乏几任美国总统,包括:甘迺迪、列根和克林顿。要是薯仔当年没有传到欧洲,现代世界历史便会改写。
刘晋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