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利 - 现代竞争力 | 巨B讲投资
当教育文凭从家族荣耀变成基本配备,当金融职场从优雅博弈升级为生死竞技,我们这代人正活在一个前所未有的转折点。大学毕业证书曾经是阶级跃升的通行证,如今却只是职业赛道的起跑线——而且还是条布满陷阱的起跑线。孩子们从幼儿园就开始学习编程,青少年得同时掌握三种语言与金融建模,这不是教育的进步,而是生存的必然。
金融圈的丛林法则更显露骨。昔日交易员靠着人脉与胆识就能闯荡,现在却要与算法竞争,与全球即时数据赛跑。现在金融圈的实习生不再只是端咖啡,他们得在早餐时间读懂联准会的货币政策暗示,在午餐空档分析新兴市场的违约概率。这种高度竞技化的环境,确实印证了达尔文主义的残酷美学——适者生存不再是生物学概念,而是每日都在上演的职场实录。
然而将人类社会简化为弱肉强食的战场,无疑是对文明进化的误读。当挪威的渔夫之子能透过线上课程与哈佛学子同堂切磋,当非洲的程式少女能远端参与矽谷项目,这种知识平权正在改写竞争的定义。真正的强者不再只是吞噬弱者,而是懂得构建共生生态——就像热带雨林中,参天大树与附生植物共享阳光雨露。
要化解这种无止境的竞逐焦虑,或许该重新定义「成功」的坐标系。与其将人生视为冲向终点的竞速赛,不如视为采集风景的徒步旅行。在金融市场厮杀整日后,仍能为孩子讲述床边故事;在完成季度绩效的同时,保留阅读哲学的深夜时光——这些看似无关生产力的时刻,才是对抗异化的解毒剂。
挪威有句古老谚语:「急流中也要记得仰望极光。」当我们在教育竞赛与职场搏杀中疲于奔命时,更需要刻意练习「停顿的艺术」。就像冲浪者不会持续追逐每个浪头,而是等待最适合的时机与浪共舞。培养非功利性的爱好,建立工作外的身份认同,这些看似无用的投资,恰是维持生命弹性的关键。
哲人尼采说得好:「懂得为何而活的人,几乎任何痛苦都能忍受。」在这个数据至上的时代,或许我们该重拾对智慧的追求——那种能让我们在波动中保持定见,在竞争中不忘慈悲的内在力量。当我们不再将他人视为竞争对手,而是共同探索生命意义的旅伴,这趟人生旅程自然会展现它本该有的从容与丰盛。
毕竟,最精彩的旅行故事从来不是关于最快抵达终点的人,而是那些在路途上找到意外风景的灵魂。
Collis Capital合伙创始人
刘伟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