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若凡 - 美元中期弱势不变 | 汇市焦点

自从美国总统特朗普上任以来,市场关于「去美元化」这个主题的讨论非常热烈。不过,事实上,去美元化并非新概念,千禧年之后这个趋势较为明显,伴随着美元在全球央行外汇储备的占比由2000年初的72%逐渐减少至近期的57.7%。在这数十年期间,去美元化的趋势在2022年俄乌战事爆发之后明显有所加快,因全球央行纷纷减持美债,并增持黄金。

  展望未来,去美元化大机会持续,尤其是近期特朗普的政策增添了去美元化的理由,但是在可预见的将来,笔者认为美元并不会被轻易取代。

  为何特朗普的政策强化去美元化的原因?首先,其关税政策扰乱了全球贸易的秩序(可能促进了非美元货币结算的趋势)。

  其次是大而美法案加剧了市场对美国债务问题的担忧,从而削弱了超过长期美债的需求。

  第三是特朗普不断呼吁联储局减息,以及上周再度多次传出特朗普计划解雇联储局主席鲍威尔的消息,令市场进一步质疑联储局的独立性。 

关税影响下半年料逐渐浮现

  那么,为何美元不会被轻易取代?首先,特朗普政府造成的信心问题,并非无法修复,例如明年中期选举,或者是2028年美国大选,可能成为信心改善的机会。因此,笔者认为,去美元化持续加速的风险较小。其次,明显地,去美元化持续了数十年,但美元占全球支付货币的比重仍接近50%,占全球储备货币的比重也接近60%。

  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进口国,美元自然地成为主要的贸易结算货币。另外,投资者包括机构投资者如央行、养老金、保险企业等,也乐意主要持有美元,因美元能够用于购买美债,而美债是全球风险较低、波动性较小,以及流动性较高的资产,这是其他货币资产、大宗商品包括黄金,以及虚拟货币无法比拟的。再者,联储局在稳定全球金融体系上扮演相当重要的最后贷款人之角色。

  除了长期去美元化可能逐渐推进之外,中短期而言,美元进一步下跌的风险也值得留意。

  虽然美元指数上半年下跌了超过10%,从估值角度来看,下半年的下行空间可能较少。而且市场对关税新闻的反应已经渐趋温和。

  即便如此,关税对经济尤其是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仍可能在下半年逐渐浮现。

  美国持续申领失业救济金的人数维持在2021年11月以来最高水平附近。若就业市场转弱,同时通胀持续受控,联储局料将在9月会议上重启减息。

  上周,再有联储局官员Waller提出支持7月减息。当利率和经济相对优势消退时,其他利淡美元的因素(美国财政担忧及联储局独立性)也可能被放大。

  换言之,即使美元出现短暂整固,若其未能回到99至101以上,大机会反复下试95至97的低位。

星展香港环球市场策略师
李若凡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