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志康 - 「富二代」不是富二代 | 神耆商机

  在企业传承论坛的茶歇时间,几个朋友互相调侃:「今日是典型『富二代』嘅聚会!」其中一人立刻皱眉更正:「我只是『厂二代』!我阿爸70年代喺观塘开厂,到我呢代先开始转型数码化。」他刻意强调传承中的创新,避免被贴上「靠父干」标签。

  这番对话,折射出富裕世代对身份标签带点玄妙的敏感。有大学研究显示,65%受访者认为「富二代」隐含「靠父荫」的负面意味;相比之下,「有钱仔」则较中性,而「富二代」有时更被视为带有内地色彩和张扬的标签,可能这词在香港始终带点酸溜溜。一位荣休语言学教授分享:「『有钱仔』之所以比『富二代』易被接受,在于前者描述状态,后者定义身份。」这种微妙区别,也体现了香港的处世特色—「憎人富贵厌人贫」,但更讨厌张扬炫富。  

  更尴尬的是,现时大部分被称为「富二代」的「90后」或「00后」,实情已是「富三代」。尤其是大多数「第二代」的有钱人,往往选择早婚早育,60岁已抱孙的大有人在。他们的祖父母一代在战后破釜沉舟、白手兴家;父母那一代则致力守业、守富;到了他们这一代,家族已是富了三代。一个年逾六旬的「有钱仔」指出:「当你随口叫一个后生仔『富二代』,变相暗示佢父母没有『靠』上一代,抹煞了第一代的辛劳,随时得罪『大老爷(袓父母)』,自己都懵然不知。」  

  有老前辈总结说:「『有钱仔』邓兆尊原来年届58岁。佢早前接受访问时嘅一番话,或许道出了个中智慧:『钱银嘢,够用就好;最紧要活得自在。』」无论是不是「有钱仔」,关键不在「标签」,而在如何活出自己的价值。与其纠结他人眼光,不如学邓兆尊般务实和坦然,因为真正的「富」,不管年龄大小,从来都是那份心安理得的自在。

健康教育基金会主席
关志康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