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恒 - 外劳应先供应公营项目|恒声集
为优化城市布局及基建配套,政府近年提出多项大型建设项目,以「明日大屿」及「北部都会区」为核心进行发展规划。根据建造业议会在今年公布的《建造业人力预测报告》,建造业在熟练/半熟练工人方面的人手短缺将从今年的1.5万人,在5年内上升至4万人。在早前补充劳工优化计划开始接受申请后,发展局首轮共接获26份输入劳工申请,涉及输入5200多名劳工。
笔者认为,输入外劳的初期,由于缺少长久行之有效的政策实施经验,顾虑到外劳的交通住宿、对本地就业市场的冲击、劳资双方的关系等问题,应优先将外劳供应至政府的公营项目,以确保外劳政策的合法性及可持续发展。
首先,通过优先供应外劳至公营项目,能够避免政府与业界「抢人」的情况。这可以释放被公营项目占据的本地劳动力,重新流入市场,保障就业市场根据供需关系自由运作,部分商家亦无法通过「灰色地带」克扣外劳薪酬,从而减轻本地劳工市场的竞争压力,维持本地劳工与资方之间和谐稳定的劳资关系。
其次,政府目前规定了输入劳工的工资不可低于相关职位的工资中位数,以保障本地就业市场不被严重冲击,但事实上一些低技能工种的外劳可接受较低薪酬水平。若将外劳供应限制在公营项目内,政府可确保在不破坏本地劳工市场的同时,节省人力资源方面的成本,从而节省公共开支,保证公共资金的有效利用和财政的稳健及可持续性。
吁政府统一管理食宿
此外,当前有逾72%从业员对放宽26个工种的劳工输入表示反对,为避免本地雇员与外劳之间的对立情绪进一步激化,对于低增值、非技术/低技术或厌恶性工种的从业人员,可以在自由市场中寻找更具挑战性、高薪酬或更适合自己专业发展的工作机会,提高自身竞争力和就业前景。
不少雇主都较关注外劳食宿、交通问题,若交由政府统一管理,则更为简单。政府可动用公帑为外劳建设临时的宿舍,从而减少劳资之间可能产生的争拗,提高外劳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减少不必要的矛盾和纷扰,营造稳定工作环境。
以目前政府规划的项目及现存需求,再加上外判项目同时批出的外劳配额,相信在数年内足以建立一套较为成熟的外劳输入机制,届时再全面推广更为合适。
香港经贸商会会长
李秀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