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助房屋政策流程失误多
近期笔者撰写了多篇文章都是赞扬香港政府的施政,但作为市民亦是有言责指出政府政策中不妥善的地方。
近日,笔者的司机跟我说:「哗!原来买居屋是可以咁劲升值架?」在他口中得知一个长沙湾凯乐苑的个案,听说是200万元多买入,然后500万元左右卖出,我没有去求证这个个案,但是这个现象我们也可以在天水围屏欣苑看到,例如买入价是190万元有找,在几年之后价格倍升卖出约400万元,很多人不知道原因,笔者认为这是香港政府需要留意的现象,而传媒亦聚焦在申请人的买入资格上,我同意有关的现象,但认为在流程上出现了分配偏颇,令到好的策略不能够达到一个好的分配。
首先,笔者要强调白居二是一个上好的政策,即是让白表人士进入免补地价的居屋第二市场,这是我们率先提倡的。当然,也包括绿表人士(以公屋为主的合资格人士)进入居屋第二市场作免补地价转让是可以增加转流率,绿表人士透过交出公屋换得置业机会而衍生转流率,有些人认为是一加一减其实没有解决到供应,笔者曾听到一些高官这样说感到啼笑皆非的,反映很多官员在转流率上没有正确的概念,其表面只是一换一的转流效应很大机会是可以延续下去的,只要有一定百分比是换回二手楼的话,这正就是一个良性而且替代了新供应的转流。
而前任特首及高官很多时都觉得新居屋只要价格平一点就可以让多点市民受惠,其实这也是不对的,价格更平只是令买到的人派彩更巨大!不能令买到的人增加!反而将入息上限放宽至6.6万元(白表家庭申请者)令到申请的人多了但买到的机会更微!
现在白居二政策的情况是将居二名额的购买力完全集中在新落成的居屋。因为政府忽略了居屋第二市场有很多旧的单位,由于超过原来30年的担保期,所以往往只借到6成左右的按揭,即是说要支付4成首期,正因为较新的居屋就可以借9成,自然购买力就集中在新居屋,于是较新的居屋呎价接近1.1万元,旧的居屋呎价则7000元左右,这是不公平的分配,很奇怪同样的旧楼在私楼市场里面都可以借到9成按揭,这是荒谬的!
听过不少官员说「超过了30年的担保期,银行都可以正常借贷的。」但另一方面银行会觉得没有了担保期自然就会借少一些!谁是谁非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矛盾市民自己是不可以解决,这个僵局是应该由公务员去急市民所急去解决,一直搁在一旁,就形成了畸形的结果。特首李家超是纪律部队出身的,大家都知道他是不太熟金融及地产,笔者认为这方面,特首要做一个理顺将有关政策落地去解决民生问题,不应该制造这些人为错误,应给市民一个安居乐业的机会。
2023年4月2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