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恒 - 美元双刃剑推货币国际化|恒声集

日前,巴西总统卢拉展开其对华国事访问,在其于上海新开发银行的致辞中,卢拉表示,「我每到晚上都会问自己,为甚么这些国家都必须要以美元作为结算方式,为甚么不能用自己国家的货币作为国际结算货币?这到底是谁决定的?为甚么不是人民币?为甚么不是巴西雷亚尔?」一席话引起不少国家的共鸣。
占全球外汇储备比重降

美元依靠美国国力建立深远影响力,成为当今首屈一指的交易结算及金融投资货币。以美元为主的货币结算体系成熟多年,并广泛运用于国际贸易。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数据,全球约50%的贸易采用美元计价;由于美元的自由兑换属性及美国金融业的发达,以美元计价的国际金融产品亦十分多元,涵盖债券、股票、基金、保险等,无时无刻都对国际投资者有强大的吸引力。

由于广泛实用性,美元在全球储备货币中亦稳居首位。根据国际货币基金(IMF)数据,截至去年底,美元在全球央行外汇存底比重虽下滑至58.36%,创近几年的新低,但仍多于其他所有币种占比之和。

正是由于以上种种优越性,受惠美国世界单极地位的美元,亦成为美国维护本国利益金融武器之一。然而,美元霸权这把金融「双刃剑」,虽然一方面让美国得以通过加息收割全球资本、通过自己控制的金融体系制裁对其造成威胁国家等,但在另一方面,滥用金融武器却让美元信用不断下降,引发美债抛售、外汇储备占比下降、国际间贸易转向其他货币结算等一系列后果。
交易采人民币结算趋增

以人民币为例,中国先是与俄罗斯、阿拉伯国家等能源输出大国,扩大使用人民币结算,近来更是与法国完成了首单以人民币结算的进口液化天然气(LNG)采购、与巴西达成以本币进行双边贸易交易协议等,以增加在动荡世界环境中对本国能源、原材料、粮食等基本保障。在此过程中,人民币的国际支付及储备货币占比亦有所上升。

德国马克、日圆、欧罗都曾对美元霸权发起过挑战,但最终依然无法取代美元霸主地位。虽然现时未有任何现有货币能对美元造成足够威胁,但全球货币体系去美元化、去中心化、多样化已形成难以逆转的趋势,而金砖国家传出的共同贸易货币、马来西亚提倡成立的「亚洲货币基金」等,都是建立更安全、有韧性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尝试。
香港经贸商会会长
李秀恒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