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恒 - 欧美银行风波利港金融?|恒声集

从矽谷银行(SVB)宣布倒闭,到瑞信在瑞士央行的出手下被瑞银收购,欧美似乎正在经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最严峻的银行业风波。3月下旬,德国最大银行德意志银行的信用违约交换(CDS)息差来到4年新高位,表示投资者对该行信用的信心严重不足,因此加大购入用来对冲风险或押注企业信誉变化的衍生产品。

眼见投资者对金融体系稳定的信心正在快速流失,美国联储局(Fed)、加拿大央行(BOC)、英伦银行(BOE)、日本央行(BOJ)、瑞士央行(SNB)和欧洲央行(ECB)等6大央行更是携手提高美元互换协议操作的频率,以确保美元有足够的流动性。

这固然减少了金融机构发生挤提的风险,对于欧美央行的监管信誉及金融纪律却此消彼长。这几次银行业危机的背后,皆有各国央行出手「救火」,当中动作最大的莫过于瑞士央行——SNB先是向瑞信提供了500亿瑞士法郎的流动性保障,为瑞信的经营健康「背书」;然而,在短短的数日内,就强行逼迫瑞银对瑞信进行收购,瑞士财长Karin Keller-Sutter在事后更表示,瑞信当时已无法多支撑一日,若瑞信无序破产,影响可能高达瑞士经济产出的两倍,从而引发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此外,作为财富资产管理行业中举足轻重的国家,瑞士本次更是强行将价值约160亿瑞郎的瑞信一级资本(AT1)债券将减记为零,欧美债市的投资者信心受挫难以避免。

这次事件不但体现了对银行的监管放松,积极迅速的央行出手干预更是基本上放弃了过去所坚持的金融自由化及财政纪律。虽然各国都表示救援(rescue)不能与纾困(bailout)相提并论,但欧美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可见一斑。

银行业风波看似进入尾声,但切勿忘记的是,现时全球为应对通胀高企,仍普遍处于高息环境中。经历过SVB等银行的倒闭之后,联储局在3月议息会议依然宣布加息25基点到4.75厘至5厘,为2007年10月以来最高水平;而通胀率更高的欧洲则断然不会早于美国减慢加息步伐。

这样一来,由流动性收紧造成的银行倒闭潮或挤兑事件就随时都有可以再次发生。

而香港,作为恪守金融纪律、外汇储备丰厚的国际金融中心,更重要的是享有「一国两制」的独特优势,能够与内地进行南北双向的互联互通,相信在本轮风波之后能够以更安全、高效的资产管理及面向全球的投资渠道,吸引到更多国际投资者。
香港经贸商会会长
李秀恒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