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羽仁 - 要稳买内银 要Chok买内房|金融High Tea
内地在上周五收市后随即宣布降低银行存款准备金0.25%,预期可以释放5000亿元,事前总理李克强已经张扬,国企股上周五普遍造好,内银股表现突出。恒指收报17573点,跌87点,国指收报5971点;科指收报3500点。一周计,恒指累跌419点;国指累跌154点;科指累跌242点。碧桂园孖宝碧桂园(2007)及碧桂园服务(6098)则分别以累升19%及12%位列升幅头两位。
美股假期气氛主导,杜指上周最后一个交易日收报34347点,升152点;标指收报4026点,跌1点;纳指收报11226点,跌58点。全星期计,杜指累计升1.8%,标普500指数升1.5%,纳指上升0.7%。富士康郑州园区早前发生员工抗争事件,或令11月iPhone出货量将大减最少30%,苹果公司股价下挫2%,为表现最差杜指成份股。港股ADR指数下跌,按比例计收报17479点,跌94点,相信降准效应早已消化。
降准冀稳定股债房市
上周收市后中央宣布降准,人行其后解释主要是因应年尾银行需求,确保资金供应,并且可以降低资金成本,利好企业。分析家指出,人行此举尚有其「一石多鸟」的效应。近期财政部已提前下达2023年部份新增政府债务限额,通过降准释放大额流动性,有助于地方债平稳有序发行,早发早用,发挥政府债券资金的拉动作用。同时降准一次过释放出大量流动性,对股票、债券等大类资产具有普惠效应。通常情况下,降准可以从估值、盈利、风险偏好三角度,对股票等风险资产构成利好。
分析指出,央行行动表明逆周期政策在持续发力,为股市带来了流动性,为投资人带来信心。对货币政策及流动性敏感的地产、金融等行业板块或是主要受益者。对债市而言,降准释放出大额低成本流动性,有望带动债券市场利率走低、价格上涨;从中长期看,降准的根本目的在于宽信用、稳经济,令目前已经处于较低水平的债券价格可能逐步迎来筑底回升。在房市方面,政策会对房贷、房价、市场预期等方面产生影响,改善市场悲观情绪,有利于提振购买力,对后续房地产市场交易形成较好支撑作用,进而带动市场交易上升。所以虽然降准力度不算太大,但透过资金供应,期望从心理和实际上推动资产价格回稳,产生财富效应。
闻风而动内银股仔现炒味
在中央出招前,港股整个星期基本处于大升后巩固格局,大部份股份都在调整阶段,但两个板块相对突出,一个是内银、另一个是内房。两个板块都是受政策推动。上周五人行宣布降准前,内银股已经闻风而动,四大内银固然向好,个别小型内银更见炒味。大型内银如工行(1398)升1.3%,收报3.85元,规模较细的交通银行(3328)、招商银行(3968)升逾2%,但冷门内银如郑州银行(6196)升了6.5%,收报1.14元;浙商银行(2016)升了13%,收报3.19元,青岛银行(3866)更飙升38%,一举升穿一年高位,收报3.39元,单日升咁多有点夹淡仓味道。
内银这一阵飙升有两个理由:一个是降温有利银行经营;二是被视为下任央行行长热门人选易会满提出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以今次降准的力度不算大,对银行的助力有限,如果是炒这个概念,相信已差不多炒完。上周内银股的攀升,细股升得多、大股升得少,几只大升的三、四线内银股都有供股纪录、派息也不稳定,论质素不如大型内银,除非内地经济是一片大旺,否则这个级别的银行,不易跑赢大银行,所以跟进要明白是投机不是投资。
至于易会满提到的「中国特色估值体系」是否新一届政府施政重点,对偏低国企会否重估,外界仍抱怀疑态度。内地国企估值低是不争事实,但如何能扭转市场估值方法,就不是靠讲就做到。
中央有没有提高国企估值的想法?从客观行为去看不排除有这个动机,最明显是自美国财政部对中移动(941)、中海油(883)几只大型国企实施制裁后,中央陆续推动这些公司返回内地发行A股,壮大其股东基础,同时又安排这些公司提高派息比率,在稳定的派息政策下,这些国企在今年的大跌浪中相对有好表现,只是这种稳如泰山的走势不够哗众取宠,未引起市场的注意力。
大型国企市盈率仍不贵
从中央角度,由国企扮演股市以至经济火车头的好处,是不会助长超级富豪造成贫富悬殊社会不公的矛盾,同时能有效配合国家政策。像中海油这类有能源策略又以国际拓展为目标的公司,过去以国家主导参与竞争,成果相当显著,由技术官员领导企业,出招提振估值,再配合资本市场融资,会不会是未来国家资本发展的新模式呢?这个问题需要中央或有关人士再作论述,现在不宜太早下结论。不过,大型国企估值偏低是不争事实,令其无论从市盈率、派息率都处于价值洼地,不宜太早一口咬定中央讲的「中国特色估值体系」一定唔得。在市况不明朗时,长线买股要以盈利能力和回馈股东的角度决策,大型国企经过这一轮的慢升,股价相对风险仍低,仍然有伺机吸纳的价值。
和表现静静似是湖水的内银相比,另一个近期表现突出的板块内房就如谷中激流,又上又落。随著中央提出16条提振房市的措施,内房开始有反复向上的表现,周末内媒透露内地6间国有大银行向最少14间内房商提供合共逾万亿元人民币意向性综合授信额度,因为第二度批股回落的碧桂园(2007)又再炒上,收报3.1元的近期高位;龙湖(960)、万科(2202)等大股造好之余,不少4、5线的内房都开始炒上。
从宏观经济层面,10月尾的楼市和现在分别不大,然而,政策的调整令内房股的基本因素出现了很大改变,由过去担心佢哋执笠,到执笠风险开始下降,特别那几只中央点名要借钱俾佢地的大型民企。有分析认为,单靠国企无法满足内地所有建房需求,因此民企有其存在价值,中央出手支持民营房企有其需要。过去一个月,政府由支持房企发债,到现在推动银行贷款,置换卖楼收到的资金,令到内房的资金链有机会盘活。房地产是讲求资金运转的行业,过去两年的债务爆雷令资金链断裂,负面效应不断扩散,最终令整个行业陷入危机,这种情形在香港上世纪已经见过。现在中央重新注入资金,有望推动整个机器重新运转。
汰弱留强拣股质素为先
中央出手维护房企秩序,不过从前民企利用高财务杠杆运转的方式相信难以回复,同时三、四线城市过度建房的乱象亦不能重复,所以房市需要复元,仍要一段时间,中间会经过汰弱留强的过程,一些已经爆雷的公司,或者债务问题严重已经违约不能还外债的公司,就算重整都已经元气大伤。现时内房股普遍股价仍然低残,要买毋须买低质公司,拣到一些营运作风较稳,负债相对健康的公司,不必急于获利沽货,最好是边短炒边储货,升得急时就回吐沽些货食胡,候低又出手买回,好过沽出好公司换入低质股。
从推出楼市16条到降准,反映中央挺住经济争取明年复苏的部署陆续落实,最近无论内银股或内房股表现优于大市,或多或少反映这些因素。美息现今仍未见顶,股市预期不会一帆风顺上升,趁着股票估值不算贵,现时酌量配置资金买点股票,只要有实力和耐心持有,还是有相当的机会可以赢钱。
陆羽仁
美股假期气氛主导,杜指上周最后一个交易日收报34347点,升152点;标指收报4026点,跌1点;纳指收报11226点,跌58点。全星期计,杜指累计升1.8%,标普500指数升1.5%,纳指上升0.7%。富士康郑州园区早前发生员工抗争事件,或令11月iPhone出货量将大减最少30%,苹果公司股价下挫2%,为表现最差杜指成份股。港股ADR指数下跌,按比例计收报17479点,跌94点,相信降准效应早已消化。
降准冀稳定股债房市
上周收市后中央宣布降准,人行其后解释主要是因应年尾银行需求,确保资金供应,并且可以降低资金成本,利好企业。分析家指出,人行此举尚有其「一石多鸟」的效应。近期财政部已提前下达2023年部份新增政府债务限额,通过降准释放大额流动性,有助于地方债平稳有序发行,早发早用,发挥政府债券资金的拉动作用。同时降准一次过释放出大量流动性,对股票、债券等大类资产具有普惠效应。通常情况下,降准可以从估值、盈利、风险偏好三角度,对股票等风险资产构成利好。
分析指出,央行行动表明逆周期政策在持续发力,为股市带来了流动性,为投资人带来信心。对货币政策及流动性敏感的地产、金融等行业板块或是主要受益者。对债市而言,降准释放出大额低成本流动性,有望带动债券市场利率走低、价格上涨;从中长期看,降准的根本目的在于宽信用、稳经济,令目前已经处于较低水平的债券价格可能逐步迎来筑底回升。在房市方面,政策会对房贷、房价、市场预期等方面产生影响,改善市场悲观情绪,有利于提振购买力,对后续房地产市场交易形成较好支撑作用,进而带动市场交易上升。所以虽然降准力度不算太大,但透过资金供应,期望从心理和实际上推动资产价格回稳,产生财富效应。
闻风而动内银股仔现炒味
在中央出招前,港股整个星期基本处于大升后巩固格局,大部份股份都在调整阶段,但两个板块相对突出,一个是内银、另一个是内房。两个板块都是受政策推动。上周五人行宣布降准前,内银股已经闻风而动,四大内银固然向好,个别小型内银更见炒味。大型内银如工行(1398)升1.3%,收报3.85元,规模较细的交通银行(3328)、招商银行(3968)升逾2%,但冷门内银如郑州银行(6196)升了6.5%,收报1.14元;浙商银行(2016)升了13%,收报3.19元,青岛银行(3866)更飙升38%,一举升穿一年高位,收报3.39元,单日升咁多有点夹淡仓味道。
内银这一阵飙升有两个理由:一个是降温有利银行经营;二是被视为下任央行行长热门人选易会满提出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以今次降准的力度不算大,对银行的助力有限,如果是炒这个概念,相信已差不多炒完。上周内银股的攀升,细股升得多、大股升得少,几只大升的三、四线内银股都有供股纪录、派息也不稳定,论质素不如大型内银,除非内地经济是一片大旺,否则这个级别的银行,不易跑赢大银行,所以跟进要明白是投机不是投资。
至于易会满提到的「中国特色估值体系」是否新一届政府施政重点,对偏低国企会否重估,外界仍抱怀疑态度。内地国企估值低是不争事实,但如何能扭转市场估值方法,就不是靠讲就做到。
中央有没有提高国企估值的想法?从客观行为去看不排除有这个动机,最明显是自美国财政部对中移动(941)、中海油(883)几只大型国企实施制裁后,中央陆续推动这些公司返回内地发行A股,壮大其股东基础,同时又安排这些公司提高派息比率,在稳定的派息政策下,这些国企在今年的大跌浪中相对有好表现,只是这种稳如泰山的走势不够哗众取宠,未引起市场的注意力。
大型国企市盈率仍不贵
从中央角度,由国企扮演股市以至经济火车头的好处,是不会助长超级富豪造成贫富悬殊社会不公的矛盾,同时能有效配合国家政策。像中海油这类有能源策略又以国际拓展为目标的公司,过去以国家主导参与竞争,成果相当显著,由技术官员领导企业,出招提振估值,再配合资本市场融资,会不会是未来国家资本发展的新模式呢?这个问题需要中央或有关人士再作论述,现在不宜太早下结论。不过,大型国企估值偏低是不争事实,令其无论从市盈率、派息率都处于价值洼地,不宜太早一口咬定中央讲的「中国特色估值体系」一定唔得。在市况不明朗时,长线买股要以盈利能力和回馈股东的角度决策,大型国企经过这一轮的慢升,股价相对风险仍低,仍然有伺机吸纳的价值。
和表现静静似是湖水的内银相比,另一个近期表现突出的板块内房就如谷中激流,又上又落。随著中央提出16条提振房市的措施,内房开始有反复向上的表现,周末内媒透露内地6间国有大银行向最少14间内房商提供合共逾万亿元人民币意向性综合授信额度,因为第二度批股回落的碧桂园(2007)又再炒上,收报3.1元的近期高位;龙湖(960)、万科(2202)等大股造好之余,不少4、5线的内房都开始炒上。
从宏观经济层面,10月尾的楼市和现在分别不大,然而,政策的调整令内房股的基本因素出现了很大改变,由过去担心佢哋执笠,到执笠风险开始下降,特别那几只中央点名要借钱俾佢地的大型民企。有分析认为,单靠国企无法满足内地所有建房需求,因此民企有其存在价值,中央出手支持民营房企有其需要。过去一个月,政府由支持房企发债,到现在推动银行贷款,置换卖楼收到的资金,令到内房的资金链有机会盘活。房地产是讲求资金运转的行业,过去两年的债务爆雷令资金链断裂,负面效应不断扩散,最终令整个行业陷入危机,这种情形在香港上世纪已经见过。现在中央重新注入资金,有望推动整个机器重新运转。
汰弱留强拣股质素为先
中央出手维护房企秩序,不过从前民企利用高财务杠杆运转的方式相信难以回复,同时三、四线城市过度建房的乱象亦不能重复,所以房市需要复元,仍要一段时间,中间会经过汰弱留强的过程,一些已经爆雷的公司,或者债务问题严重已经违约不能还外债的公司,就算重整都已经元气大伤。现时内房股普遍股价仍然低残,要买毋须买低质公司,拣到一些营运作风较稳,负债相对健康的公司,不必急于获利沽货,最好是边短炒边储货,升得急时就回吐沽些货食胡,候低又出手买回,好过沽出好公司换入低质股。
从推出楼市16条到降准,反映中央挺住经济争取明年复苏的部署陆续落实,最近无论内银股或内房股表现优于大市,或多或少反映这些因素。美息现今仍未见顶,股市预期不会一帆风顺上升,趁着股票估值不算贵,现时酌量配置资金买点股票,只要有实力和耐心持有,还是有相当的机会可以赢钱。
陆羽仁
最Hit
《东张》女神受收兵丑闻缠身终被停工 事隔多月终开腔坚称自律: 喺道德上冇做过唔好嘅嘢
2025-11-22 21:00 HKT
保良局委任Amanda S为烘焙大使 联乘推慈善曲奇 为冬日增添暖意
2025-11-22 08:30 HK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