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启豪 - 九龙城重建迎变天|二叔公启事录

随著启德逐渐发展成为全新商住社区,以及屯马线全面通车,邻近地区亦正面临「大变身」。市建局上周启动九龙城区大型发展计划,预计可提供约4350个住宅单位,最快2034年落成,是市建局历来最大规模的重建项目。

九龙城素有「小泰国」之称,向来为泰国人聚居地,区内汇聚不少泰国特色餐厅,每年的九龙城泼水节巡游均吸引不少人「凑热闹」,然而,区内旧楼林立、楼宇结构老化,居住环境未如理想,社区设备亦相对残旧,确有重新规划、建设之需要。如何做到「新旧融合」、平衡各方利益,从来都是重建项目中最难兼顾的一环,根据市建局的说法,局方会邀请区内特色店舖和食肆于日后的街舖营业,发展成「小街饮食文化区」,并会研究保育地盘内部份具特色的建筑物,包括李基纪念医局及战前唐楼等。

这次重建计划包括九龙城区衙前围道/贾炳达道合共3个地盘,总占地3.7公顷,项目首次采用「转移地积比」等新规划工具,利用邻近启德门户广场地皮约14%剩余的地积比,转移至现为九龙城市政大楼一带的主地盘,以用尽发展地盘的地积,增加土地发展的灵活性和效率。

过往地积比转移主要见于古迹文物保育工作上,由于古迹不能迁移,故公众较易接受,若牵涉到住宅发展,不少人担心出现复杂利益问题。然而本港土地资源不足,提升地积比率,是政府增加房屋供应方法之一。随着本港楼龄50年或以上的屋宇不断增加,市区重建需求有增无减,要加快发展步伐,当局无可避免需要为重建旧楼增加诱因。
霭华押业主席
陈启豪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