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融圆通——社交媒体孰好孰坏?
新冠肺炎疫情持续一段长时间,影响市民正常生活与工作。外出时间少了,虽然能减低健康风险,但留在家中浏览社交网站次数过多的话,则可能会影响心理健康。
近日Netflix的一部纪录片《The Social Dilemma》,揭示社交网络对人类影响,造成极大回响及讨论。片中社媒设计师指出,Like button虽然原本确实只为宣扬爱,可惜它生于一台赚钱机器上,抓住人性渴望被认同的弱点,造成用家依赖,不少人更为Like数目的多寡而耿耿于怀,影响情绪,成为万恶之源。更为讽刺的是,纪录片中受访的社交媒体前总监、前总裁设计师等,都禁止他们的孩子使用社交媒体。
英国公共卫生皇家协会于2017年调查中,评选Instagram为对青少年身心最有害的社交媒体,指出Instagram是以视觉为导向,极其重视相貌、装扮、行头及奢侈品等生活表层东西。这种直接、浅薄及表象的社交模式,容易引发年轻人的自卑与焦虑。
Instagram令用家有「好好呈现自己」的压力,为了要维持风光及引人注目,令生活成为处心积虑的表演。这无疑是一种病态,亦不利心理健康。
疫情下恍如「平行时空」
在疫情下,现实生活可能枯燥乏味,但社交媒体仿佛是「平行时空」,营造出一个看似积极的世界,让人暂时逃避现实。人们可以塑造自己想呈现的形象,得到赞美并产生愉悦的感觉。然而,有一些自尊较低的用家,却容易感到焦虑与失落,因为看到别人在社交媒体展现光鲜亮丽的一天,相比之下觉得自己的生活过得比别人差。社交媒体加剧不同自我评价的人在心理健康的差距,一方面膨胀一部份人的自我优越感,但另一方面亦深化另一部份人的自卑感。
社交网络本来是与亲朋好友随时随地维系感情的工具,但也可能是成瘾用家的牢笼。随着大众对情绪健康的关注度提升,社交媒体也应意识到自己的企业责任,不应把社交媒体打造成唯利是图的工具,而是为用家打造一个更健康的社群环境。
如有任何意见,欢迎透过以下电邮跟我们联络︰[email protected]。
陈民杰
近日Netflix的一部纪录片《The Social Dilemma》,揭示社交网络对人类影响,造成极大回响及讨论。片中社媒设计师指出,Like button虽然原本确实只为宣扬爱,可惜它生于一台赚钱机器上,抓住人性渴望被认同的弱点,造成用家依赖,不少人更为Like数目的多寡而耿耿于怀,影响情绪,成为万恶之源。更为讽刺的是,纪录片中受访的社交媒体前总监、前总裁设计师等,都禁止他们的孩子使用社交媒体。
英国公共卫生皇家协会于2017年调查中,评选Instagram为对青少年身心最有害的社交媒体,指出Instagram是以视觉为导向,极其重视相貌、装扮、行头及奢侈品等生活表层东西。这种直接、浅薄及表象的社交模式,容易引发年轻人的自卑与焦虑。
Instagram令用家有「好好呈现自己」的压力,为了要维持风光及引人注目,令生活成为处心积虑的表演。这无疑是一种病态,亦不利心理健康。
疫情下恍如「平行时空」
在疫情下,现实生活可能枯燥乏味,但社交媒体仿佛是「平行时空」,营造出一个看似积极的世界,让人暂时逃避现实。人们可以塑造自己想呈现的形象,得到赞美并产生愉悦的感觉。然而,有一些自尊较低的用家,却容易感到焦虑与失落,因为看到别人在社交媒体展现光鲜亮丽的一天,相比之下觉得自己的生活过得比别人差。社交媒体加剧不同自我评价的人在心理健康的差距,一方面膨胀一部份人的自我优越感,但另一方面亦深化另一部份人的自卑感。
社交网络本来是与亲朋好友随时随地维系感情的工具,但也可能是成瘾用家的牢笼。随着大众对情绪健康的关注度提升,社交媒体也应意识到自己的企业责任,不应把社交媒体打造成唯利是图的工具,而是为用家打造一个更健康的社群环境。
如有任何意见,欢迎透过以下电邮跟我们联络︰[email protected]。
陈民杰
最Hi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