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猫王|男人唔震 女人唔爱|呈现传奇巨星精彩却杂乱的一生
美国导演Baz Luhrmann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声色艺俱全艺术家,他的电影画面总是瑰丽夺目,巨细无遗的电影配乐、美术细节与镜头调度保证令观众目不暇给,甚至令你耳晕目眩。从《罗密欧与茱丽叶:后现代激情篇》、《红磨坊》、《大亨小传》到如今的《猫王》一直走来如是,拍出Elvis Presley金光闪闪得令人眼花缭乱。
比宗教领袖更光辉神圣
Baz Luhrmann拥有将镜头下景物神圣化的魔力,记得以前观赏《罗密欧》时他以空中环回360度拍摄里约热内卢的那个耶稣基督像,再加上浩瀚宏亮的配乐,震慑心灵,跟今次《猫王》俯瞰拉斯维加斯的镜头有异曲同工之妙。Luhrmann说过Romeo的故事,也说过Gatsby(《大亨小传》)的故事,两者的共通点都是有著神一般地位的男人,有著不可触及的光辉神圣,而Luhrmann的华丽璀璨风格正是表现这种光辉神圣的最佳之选。因此由他拍摄猫王的人物传奇,简直是天造地设般匹配。猫王Elvis Presley跟Romeo与Gatsby的唯一分别,就是他并非虚构角色,而是一个活生生的、真实世界的人。而他一生的真实经历,可以说是比现世代中任何宗教领袖都更光辉神圣。

以抖动撩动少女一抹春情
猫王的光辉神圣从何而来?最基本也最核心的,是来自他舞台上散发的魅力。电影开首以一个场景两个地标描述童年Elvis同时深受黑人蓝调及教堂音乐影响,后来成为经理人的上将Tom Parker如何发掘Elvis时,他早已将两种音乐风格融合,表现出跟当时最时兴的民谣迥然不同的音乐风格,也即是我们后来称为的摇滚始祖。但音乐风格的吸引是一回事,Elvis本人的台风才是风靡万千少女的核心。电影那一幕不断影著Elvis在台上摇摆身躯时的下半身以至下胯,其实已清楚明言:他身体的抖动,那些被看不过眼的人批评形容为「Jerky move」,说穿了其实就是性行为的暗示,撩动芳心少女的一抹春情。

「震过猫王」带来高潮快感
所谓「震过猫王」,那些舞姿中频繁又起伏、短速而密集的身体跃动,很容易便令人联想起性爱过程中的亲密缠绵,那一记抖颤犹如男生们完事的最后冷颤,是高潮、欣喜与快感。这些形体动作给予女士们很大的幻想空间,那些不能宣之于口却蠢蠢欲动的少女情欲,全都投放到猫王身上。(题外话,如果有留意K-Pop以至Anson Lo的舞姿,都充满著很多刻意让人留意胯下的小动作)意淫的台风不止令女生们疯狂,也令一群卫道之士起哄,踩中他们的红线,觉得Elvis败坏社会风气(仿佛「风靡万千少女」总跟「败坏社会风气」是一对),要他穿上踢死兔、身体不准扭动才可以上台表演,否则「监都有得你坐」。

从「种族隔离法」到「非裔美国人民权运动」
不过意淫都非踩中卫道之士最关键的红线,真正的红线是「种族隔离法」(Jim Crow Laws)。Elvis冒起的50年代,正是种族隔离法植根得最根深柢固的年代。隔离法从1876年推行开始,几乎每一位身处美国的白人都对黑人带有严重歧视,而偏偏Elvis的音乐起源始于黑人蓝调,他在台上的狂放、不羁、不跟常理、突破规范,基本上全都是黑人蓝调音乐的精髓。电影有一幕因为他跟Tom Parker意见不合而走到黑人区酒吧散心,一位女性打扮的年轻黑人如野马一样的姿态与唱腔狂放地表演著,Elvis跟以指导者身份出现的BB King听得如痴如醉。这种跟黑人与黑人音乐密不可分的关系,令Elvis成为参与「非裔美国人民权运动」(Civil Rights Movement)的先驹,期望能够终结美国的种族隔离制度、种族歧视以及对黑人的选举权剥夺。《猫王》描写Elvis透过歌曲争取黑人与白人同等地位,利用音乐抗争,也成为电影中最富感染力的一个段落。

演艺事业就是一场哄骗
《猫王》并非只有Elvis一位主角,经理人Tom Parker(汤汉斯饰)的身份既是说书人也是男主角,他跟Elvis的关系成为了电影中后段的主要描写。从二战时英国首相邱吉尔酷爱抽雪茄开始,叼著雪茄的形象就代表著深谋远虑、胸有成竹,深入民心得从英国传到美国,电影中Tom Hanks饰演的Tom Parker同样口中永远叼著一支大雪茄,你永远不知道他跟你说的那句充满善意的说话背后隐藏著甚么,也永远不知道他脑袋中真正的想法是甚么。Tom Parker在说服Elvis时开宗明义说:「演艺事业,本来就是一场哄骗。」也因为Tom Parker高超的哄骗技术,不止令Elvis成为风靡全美的超级偶像,也令他一直被蒙在鼓里,每天替上将营营役役,直至走到分裂的临界点,才揭露出他其实是位贪得无厌的黑心商人。不过即使知道真相,是否就可以逃离一段已经发展到唇亡齿寒的关系呢?从荣到枯,从出道走向灭亡,在不知不觉间流走了多少岁月,Parker跟Elvis早已成为不可分割的共生体。

后记:应接不暇的多姿多彩 重编经典歌触动心灵
《猫王》打破传统人物传奇电影格局,以金光闪闪得令人眼花缭乱的画面诉说著猫王一生,包括Elvis跟音乐伯乐BB King、跟母亲的难舍难离、跟认识时只有14岁的军官女儿、后来成为太太的Priscilla(Olivia De Jonge饰),当然还有帮他出道、大红大紫到最后走向灭亡的经理人上将Tom Parker。电影并没有正经八百地向观众诉说The Beatles兴起跟猫王陨落的必然关系,而是以其一贯密集到要针割画面的讯息量、再配合MV式画面一秒三四个镜头的急速节奏,然后「轻描淡写」地带过,映衬出猫王的一生:同样多姿多彩,亦同样杂乱无章。如果你欣赏Baz Luhrmann这种只此一家的风格,喜欢连眼球都几乎应接不暇的丰富,你便能好好享受电影。

如果你是Elvis Presley的拥趸,你会更享受《猫王》,因为整出电影都以猫王名曲衬托(中段踏进拉斯维加斯后有一幕更是猫王歌曲大串烧),其中不少更是再编曲版本,其中两段Elvis跟Priscilla的相识到最后一次别离,电影采用了两首风格截然不同的《Love Me Tender》,两份情绪同样触动。电影片尾播放真实猫王生前最后一次表演,以所有生命力尽情地唱出《Unchanged Melody》更是感动人心(也见证猫王的魅力真的无人可取代,即使是已有99%相似演出甚佳的Austin Butler……巨星风范果真无得扮);如果你不是Elvis Presley的拥趸也不要紧,只要你小时候有听过许冠杰、谭咏麟、张国荣以至蔡枫华,看过他们的台上风采,你便会对这位Jerky move始祖不会感到陌生,并对他如此独树一帜的舞台风姿产生浓厚兴趣,在电影中你自然会找到答案,正如Elvis母亲跟他殷切地说:「都是上天赋予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