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识满天下——智能餐厅起革命

  以智能机械臂、自动炒菜机、无人送餐车组成之智能餐厅「食得安」(Food On),竟在新冠肺炎肆虐下,在香港「疫」流而上,可谓艺高人胆大了。原来这个创意产业的契机,就从二○一九年十月开始。当时科学园公开招标,计划打造园内首个「智能餐厅」。创办人之一缪晓格George,与两名友人合伙,一齐取得营运合约。
  然而,孕育这个创业思维,则可追溯他于一九九五年,在加拿大「滑铁卢大学」,一个半工半读的修业计划。George表示:「很难想像,一个刚刚大学毕业的后生仔,要管理日班与夜班十多人。其后被派往亚洲地区开拓新市场,周末还要去澳门读工商管理硕士课程。所以,大学时代以及第一、二份工作,对一个人的管理思维及专业态度,都有很重要的影响。」
  当时他选修的应用化学,实际上与饮食业的关系非常密切。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应征者须具工程师学历,但他却是唯一非工程学系的毕业生,却能击败所有对手,获得录用。该公司副总裁,说了一句终生难忘的鼓励话:「假如你认为可以做得到的事情,只要努力去做,哪有不成功呢?」从此启发George日后的坚持和冒险精神。诚然,流利的外语,肯定是必备的条件。最难忘的挑战,是在一家水果加工工厂,担任领导阶层。在临危受命的情况下,于华盛顿州设立新工场。当时毫无经验的小伙子,便是凭借一鼓作气的奋进精神,克服重重困难。
  George认为预计投资风险的高低,亦随著年龄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当我毕业投入社会的时候,遇到挫折,也感到毫无损失have nothing to lose,因为有的是时间。但到了现今阶段,考虑的因素便有明显的不同。重点不在赚取多少金钱,却考虑所做的事情,对社会及下一代,是否有贡献有启示。」他慨叹本港的餐饮业相当滞后,因为智能电话,已经从第一代进化到第五代;但饮食业在过去的三四十年间,完全不觉有甚么重大的进展。一些国际汉堡饱连锁集团,营运模式仍然停留在六七十年代。餐饮业实在需要凭借崭新科技,向前跨进一大步,否则便会受到淘汰了。
  目前不少机械臂及互联网,已经发展得相当完善,何不加以利用呢?这些科技在其他行业,已经普遍使用,奈何在餐饮业尚未适当配合。「我们的2D厨房平面设计,整合成为3D立体应用,机械臂可以伸展到两米或以上的高位。故此,厨房的炉镬便可以层叠而上,节省不少空间。智能厨房在职安健的前提下,容易保障员工的安全。因可减少油污水渍,减少员工之间的碰撞。」
  智能厨房在人力资源上的估算,George认为可以减少一半,节省成本。近期十分流行的「在家工作」(work from home),令厨师亦可以在家里,遥控远方的厨房,指挥机械臂进行多样化的烹调程序;例如五十克的面粉油炸五分钟,加热至四百五十度等。至于如何解决食物的浓淡咸甜呢?他相信每人的爱好不同,所以定下一个试味的程式;例如:糖份多寡、甜度高低、酸碱度强弱等,俱已输入电脑,以供参考使用。今天应用化学方面的领域,已经可以检测数以千计的元素;因此在试味方面,并不构成重大的困难。此外,透过智能厨房,可以进一步与营养师配合,促进饮食健康。「我们希望带给年轻人一个新讯息,便是烹饪不一定需要丰富经验或高超技术,只要提供基本的设施,其余便可以自由发挥、自我创作了。」(上)
  本栏由中大EMBA课程专访成功机构,冀读者能从中借鉴其成功理念及心得。撰文︰陈志亮
陈志辉教授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