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正儿 - 人与机械人将共处 早筹谋人性化规管 | 社论

  内地小鹏汽车展示女性人形机械人Iron,行动酷似真人,引起中外关注。这则新闻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临近——机械人正逐步走出工厂生产线,进入日常生活的各领域。

  香港政商界已开始使用智能机械和无人机作测量勘探、楼宇检测维修、巡逻保安及清洁街道等重复性工作。而人形机械人的引入,预示着一场更深刻的社会变革即将到来。随着内地企业即将量产人形机械人,预示着机械人将从特定领域走向多场景应用。

  面对这场变革,政府和社会各界须主动规划,核心在于如何使机械人与人协同合作,提升整体生产力,而非简单地让机械人取代人类。这需要重新思考未来劳动力的素质需求,并为现有劳动力提供再培训机会。特别是对于那些主要依靠体力劳动为生的群体,社会有责任帮助他们获得新技能,避免因技术变革而陷入困境。

  现在需及早筹备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来规范人形机械人的应用。正如汽车驾驶需要考取驾照、遵守交通法规和购买第三方保险一样,机械人的使用同样需要相应的监管框架。这包括制订机械人的安全标准、操作人员资质要求、事故责任认定机制以及强制保险制度。

  随着机械人越来越自主化,甚至需要考虑机械人的法律地位和伦理准则。中国科学院的研究团队提出「人机投射假说」,发现人们会基于自身认知去理解机械人智慧并与之互动。当机械人违反伦理原则时,会显著影响人与机械的信任关系。这一发现为机械人伦理规范提供了重要依据。

  而在医疗、护老和陪伴等服务领域,机械人的引入尤其需要谨慎。这些领域需要的不仅是技术效率,更包含人性关怀和情感连接。机械人或取代真人,照顾老人、病患者等弱势群体,但如何避免因机械人的冰冷服务而丧失人性化的温度,是社会必须提前研究的课题。

  香港不仅要被动适应变革,更要主动引领机械人技术的发展方向。政府可牵头设立机械人技术与应用研究中心,重点开发适合香港密集城市环境的机械人解决方案。同时,鼓励企业投资机械人技术,特别是在建筑、医疗和养老服务等本地需求旺盛的领域。

  未来10年,香港街头可能出现机械人保安、机械人护理员,甚至机械人咖啡师。它们不会完全取代人类,而是与人类形成新的协作关系。在这场变革中,香港有机会成为人与机械人共存的典范城市——一个科技与人文完美交融的社会。

辛正儿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