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正儿 - 极端天气频发 须建更具韧性都市体系 | 社论
台风接踵而至,城市面对极端天气的挑战,同时推动改变的机会。今年香港已历经12次台风侵袭,黑雨警告亦破了纪录,极端天气正从偶发变为常态,社会运作、公共健康、市民生活模式甚至能源系统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打风不停工:科技赋能职场新常态
八号风球高悬,城市运作停滞,大多数行业停工,经济蒙受损失。面对极端天气频发,各行业要探索运用科技以实现「风来不停工」。云端运算、远端协作工具成为企业抵御天气冲击的新防线。天文台已采用人工智能辅助预测天气,成效显著,如应用人工智慧模型,提前一周捕捉雨带覆盖面象。企业同样可以借助此类技术,更精准地调整生产计划和人力资源配置。而特区政府应鼓励企业制订远距办公紧急计划,为数位转型提供税务优惠,强化网络基础设施,确保在极端天气下社会经济核心功能持续运作。
严防天气引发衞生风险
多雨高温的天气为病媒滋生提供温床。今年佛山爆发基孔肯雅热,香港也面临输入风险。基孔肯雅热爆发,凸显气候变化,正在改写疾病分布图。而香港夏季流感潮延长或与冬季流感潮结合,形成新的公共衞生威胁。当局面对公共健康新风险,应变政策必须跑在病毒之前。政府应与天文、病理学等专家合作,建立以气象资料为基础的疫情预测系统。透过监测气温、湿度和降雨模式,主动辨识蚊媒疾病风险区域,提前部署防治资源。
极端天气正悄悄改变港人的衣食住行。面对持续高温,冷气长开成为无奈选择,却进一步加剧城市热岛效应。国际多项研究指出,极端天气事件正影响能源需求。都会应发展分散式能源系统,推广区域冷却技术,降低单一建筑的冷却能耗。在建筑设计中,应优先采用被动式降温技术,如增强通风、使用高反射率建筑材料,从源头减少冷却需求。
面对极端天气,香港需要融入国家的整体应对策略。粤港澳三地已根据《粤港澳突发公共衞生事件应急合作协议》建立传病联控机制,此模式可扩展至气象灾害应变领域。香港天文台的五年策略计划(2022-2026)中,已明确要加强与内地合作,发展大湾区智慧城市的天气与气候服务。在基础建设方面,香港应参考国家的韧性城市标准,提升排水系统、加强斜坡防护、保障能源供应。
未来,天文台采纳更多创新科技,投入实际应用,但技术只是答案的一半。当台风季节再次来临,港人能否交出不一样的答案卷,取决于今天的选择—是继续与自然对抗,还是学会在多变的气候中建立更具韧性的生活。辛正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