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丽君 - 英美性别争议对香港的启示 | 中环High Tea

  最近英、美两国分别有两宗诉讼涉及近年越来越炽烈的性别争议,对于大力推动「LGBTQ」运动的倡议者,即关乎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等运动的相关组织或人士,两宗诉讼的裁决都有负面影响,但对于社会整体,这些裁决又有甚么意义?

  先讲英国的诉讼,在上周四英国最高法院裁定,法律上「女性」的定义应以生理性别为依据。法官表示跨性别者仍依法享有反歧视的保护,但强调「性别的概念是二元的」。这项法院的裁决是终审的决定,就裁决的实质影响现时仍未清晰,但跨性别的倡议团体则认为裁决令跨性别女性无法进入女性专属空间,就等于他们被排除在社会之外。

  至于发生于美国的诉讼,关乎美国马里兰州一间学校涉及「LGBTQ」角色的5本儿童故事书,这5本书由学校提供予幼稚园至小学5年级学生阅读,内容涉及同性恋、跨性别者,以及多元性别身份等角色的故事。

  诉讼中的校方原本容许家长选择让子女退出使用这些书籍的课堂,但后来取消了这项安排,原因是这种做法会导致教学混乱和行政困难。然而,退出机制取消后,学生家长强烈反弹,认为书籍内容与他们的宗教信仰相违背,并不适合年幼学生。家长与校方的争议不断升级,结果家长提出诉讼,美国最高法院在本周二审结案件,裁定家长胜诉,这亦是一个就事件的终极裁决。

  两宗案件的裁决,在英美两国的倡议和反对「LGBTQ」阵营中引发不少回响,两宗诉讼其实反映了今天在「LGBTQ」运动中涌现而又必须要正视的问题。究竟运动的核心是要排除歧视?还是要推动相关的意识形态?这两种目标有根本的分别,如果是前者,相信有很多人都会支持反歧视的保护政策和措施。但若果是后者,是涉及鼓吹、倡议的意图的话,则会是极具争议的课题。

  以美国的诉讼为例,家长的担忧是书籍内容违背他们的宗教信仰,但学校的解说是这些故事书与《白雪公主》和《灰姑娘》等童话故事无异,旨在呈现冒险、情感与表达自我的历程,是为了更全面地代表社区中不同家庭的面貌。

  上述这种说法有几大说服力?因人而异。但事件中更根本的问题是幼稚园和小学生从这些读物中,可以领略的是甚么?是不应有歧视概念?还是其他呢?

  近年西方社会在性别议题上有不少出人意表的主张。在美国,性别的选项可以多达90几种,鼓吹者如何订下界线,真的令人看也看不明。可能如此,特朗普今年1月再就任美国总统后,便签署了行政命令,宣布美国官方仅承认两种性别:男性与女性,并指出性别不可更改。然而行政命令和法院裁决一样,落实了不等于争议便告一段落。

  性别议题经历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和运动倡议者的鼓吹,已成为一种社会文化,对未来世代的影响不能忽视。今天在西方社会出现了种种现象,但包括香港在内的多数华人社会内,相关的运动并未如欧美国家般炽烈。不过,在互联网世界内,意识形态的传送并无界限,这些议题其实也存在于香港社会,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对此,我们可以如何应对?英美国家已见的争议可以带来启示吗?

黄丽君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