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正儿 - 关爱座争议屡现 礼让互让是根本 | 社论

  公交让座争吵不时发生,相关片段在网上疯传,惹起网民热烈讨论,甚或公审。上周六,巴士上有一中年妇人疑不满年轻男子占用关爱座,出言指骂并要求让座,岂料该青年自称是伤残人士,妇人没有作罢,反而要求出示证明,惹起另一名乘客不忿,展开骂战。诚然,要求伤残人士出示证明,既有侵犯私隐之嫌,亦未免凉薄,如在伤口上洒盐,现不少打工仔即使疲累不堪,或身体不舒服,怕网上公审,宁愿站着也不坐关爱座,成为浪费资源的情况。

  本港并非唯一设有关爱座的地方,其设计原意是推广礼让、互谅和关爱弱势的文化,让长者、孕妇、小孩等有需要人士,能够稍作休息。所以关爱座并非法律硬性规定,而是软性鼓励市民主动行善。年迈但健康的长者不一定需要使用,而年轻却有伤病或有身体不适者,如有需要,如关爱座空出,稍坐无妨,谁可坐,有优先次序但并非铁板一块,非一概而论。

  可是,当关爱座来到网络时代,动辄触发公审事件,变成令人生畏的强制文化时,其原意就慢慢偏离。老人家或会恃老卖老,年轻人则会认为前者已有「专属」关爱座,不必在其他位置让座。回归基本,关爱座的文化是鼓励社会如何帮助弱势社群,行善应跨越时间和空间,更没有地点之分。只要人人礼让互谅,其实每个位置都是关爱座。

辛正儿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