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正儿 - 减赤路线增信心 应使得使为上策 | 社论

  新年度《财政预算案》昨天发表,各界关注结构性财赤和财政储备下降。按财爷预计,2025至26年度的政府整体开支将上升近9%,赤字预测为670亿元,数字低于本年度的逾800亿,部分原因,是财爷提出「整合并善用政府财政资源」,从6个在帐目外设立的种子基金,回拨约620亿元,虽有出动「财技」的意味,但可视为审时度势,更灵活地运用资源。

  结构性财赤难解,在于相关经常性开支用于改善民生,而非经常性开支须用于投资未来。经常性开支直接影响市民生活,易出难收,政府只能费尽心思,如冻结公务员薪酬、调查交通资助计划等小处着手,节流之余,亦把影响减至最低;而在非经常性开支方面,财爷并无减少基本工程开支,以持续推动建设北部都会区计划,为香港投资未来。面对两大掣肘,财爷仍订出减赤路线图,预计综合帐目到2028至2029年起恢复盈余,而2030年的财政储备料近5800亿元,目的是增强市民和投资者对财政状况的信心。

  不过论理财哲学,除了有政府常言的开源节流和量入为出,更重要是实而不华,「应使得使」。即使预算案宣布所有行政、立法、司法机关和区议会全体人员一致冻薪,象征意义大于实际,公务员长久以来的薪酬待遇较私人市场优厚,予人「易加难冻」的观感,长远要检讨和改革公务员的架构,以至指令并监督各部门,必须消除「大花筒」的陋习,方能将公帑用得其所。

辛正儿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