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丽君 - 潮讲「XX经济」 | 中环High Tea

  今日潮流爱讲「XX经济」,例如「盛事经济」、「体育经济」、「熊猫经济」、「赛马经济」,甚至是「VIP经济」,名字包罗万有,到底是在讲甚么?比较实在地说,到底甚么经济才能真正成为香港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其实甚么甚么经济,也不过是一个名字,甚么经济会否成为我们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在于这个经济口号背后的内涵,只说口号,则无论甚么物体、服务都可以说成是「XX经济」。「XX经济」是否行得通,必须要有实际规划,包括市场研究和具体营运的内容,不是讲一下「XX经济」,经济效益便可以应运而生。

  以「熊猫经济」为例,政府称会藉宣传活动推动大熊猫成为生招牌,带动「熊猫经济」,吸引更多游客来香港及海洋公园,政府相信香港现在有熊猫热潮,相应产品和其他服务可能会出来。

  政府提出了上述的论述,但有没有做过市场研究?政府如何计算得到熊猫热潮便可以带动经济发展?甚至是可持续发展?政府有想过甚么实质的计划吗?或是政府只作点题,然后交由商业市场去自行决定如何利用熊猫热去做好营销,为香港带来实质、有份量的经济增长呢?

  「熊猫经济」的口号喊出来以后,政界、评论界都有人提出不同的观点,支持香港发展「熊猫经济」,例如在购物地点打造大型的熊猫艺术装置、打造主题限定餐品的咖啡室和餐厅、在线上又可以打造「大熊猫网红」,持续利用各种网络平台分享每个大熊猫的成长故事,让社会紧贴及陪伴大熊猫成长。

  上述种种建议,都是一些商界经常采纳的商品及服务产品的市场推广方法。我们要问的是,大熊猫在港已经几十年,如果我们相信熊猫可以成为一个本地品牌去推销,成为一股经济新动力,其吸引力到底在哪里?香港从中创造的经济得益可以达到哪一个水平以至可以救活我们的消费市场和旅游业?如果政府或任何「熊猫经济」倡议者没有做过任何市场研究,他们是以哪种基础认定「熊猫经济」可行?

  香港现在有一种趋势,就是有很多口号被喊出来,但口号背后有几多具体内容?有几多真实的数据、理据支持以证实喊出来的口号真是讲得出、做得到?到今日,似乎还未有人能够比较实在的解答上述问题。

  没有实质内涵的口号,便流于是空话,讲完就算。「XX经济」被滥用,结果只会令市民眼花缭乱,而不会令市民安心香港未来经济有出路、有希望。这种「XX经济」现象,政府必须正视,以免大讲「XX经济」后变成失信于民,后果更差。

黄丽君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