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正儿 - 同样为港争光 适度增加支援 | 社论
截至昨天,香港伤残运动员已在巴黎残奥会收获金银铜奖牌,预料奖牌数目仍会增加,持续为香港争光。不说不知,残奥会上香港运动员一直战绩彪炳,过去历届已累计获取过百面的奖牌,当中40面为金牌,获不少港人掌声,他们的奋斗故事亦激动人心,近年引起社会讨论,应否适度改善杰出伤残运动员的待遇,不至于与杰出健全运动员差距过大。
根据资料,香港体育学院对全职精英运动员的直接财政资助计划,达到奥运奖牌标准的「精英甲+」级的健全运动员每月标准资助为4.45万元,而同级别的残疾精英运动员每月资助额为3.4万元,两者相差约31%;奖励方面,体院「赛马会优秀运动员奖励计划」下,在个人项目,健全金牌得主可以获600万元,而残奥个人金牌得主则获150万元,差距更大。
伤残运动员付出的血汗,与健全运动员如何比较?他们代表香港在奥运会获取奖牌,与健全运动员引起的社会鼓舞作用又有甚么分别?当中或涉及很多主观因素、各界财政承担能力,以及社会追求伤健共融的氛围等,如何达至一个平衡?怎样增加适度支援,方获各方认同,都需要社会讨论。
辛正儿
最Hi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