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正儿 - 推动「增殖放流」 改「杀生」变「放生」 | 社论

  渔护署在日前展开一次执法兼宣传行动,派员巡查大埔碗窰、上水梧桐河、西贡公众码头,以及西湾河渡轮码头等几个热门的放生地点,未有发现任何涉嫌因放生,引致残酷对待动物的情况,同时向公众派传单,呼吁先三思才放生动物,以免变成杀生行为。署方亦宣布下月再推出「增殖放流」计划,这对加深公众认知善待动物和促进良好生态,都有重大意义,必须持之以恒。

  一直以来,有部分市民为宗教理由,租艇出海放生生物,尽管意愿良好,结果好心做坏事,变成残害动物,因为牠们不少是养殖成长,根本不适应大自然环境。部分被放生动物非本土原生,只可当作家居宠物,牠们在野外觅食能力成疑。亦有极端的放生例子,像淡水巴西龟被放生到大海,等同被「送死」!

  胡乱放生动物,会对生态环境产生长远的祸害,例如本港近年在河流发现鳄鱼,疑被人非法饲养,其后放生。类似的外来物种,不是无法在本地环境存活,就是比较强悍,对本地生态造成干扰。

  故此,加强执法和宣传,阻止非法放生活动,既保护动物,也可以预防外来物种入侵本地生态。当然,在防患的同时,亦要致力推动「增殖放流」计划,即把在本港水域栖息的鱼种,放到大海,例如红斑、石蚌等幼鱼,牠们均为具商业价值的本地物种,其种群数目在过去数十年间有所减少,「增殖放流」可以令港海生态更蓬勃。长远而言,亦协助本港渔民的生计。

  渔护署将于下月6日「全国放鱼日」,举办「增殖放流」活动,在印洲塘海岸公园放流幼鱼,并向公众推广「增殖放流」对环境的益处,鼓励市民支持及参与以科学为基础的「增殖放流」,代替不当的放生。相关计划应该加强向宗教团体宣传,并寻求商业团体赞助,以加大其对环境生态的正面作用。

辛正儿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