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永雄 - 环保最紧要有得拣 | 巴士的点评
政府政策多少都有点强制性,观乎市民的反应,都对要付费的措施反应最烈,就像胶袋税那类「寓禁于征」的政策,市民既要付钞,又没有替代的节约方案,市民负评很多。至于其他环保措施,只要有得拣,有替代方案,市民接受度就高很多。
首阶段管制即弃塑胶餐具及产品法例,周一起实施,有6个月的适应期。很多大型连锁食肆外卖开始不再提供即弃塑胶餐具,部分要求顾客加1元购买环保即弃餐具。
初步观察,对首阶段外卖「走塑」政策的负面评价主要有几类。
第一,不方便。市民购买外卖大多数是回公司或回家进食,即使餐厅不提供餐具,回家也有餐具,但用后要清洗,会增加不便感。另外部分外卖是在街外进食,要么自携餐具,要么就买环保餐具,但携带可重用餐具较不方便。
第二,买环保餐具要付费。部分食肆可用1元买环保餐具,但要多花金钱。
第三,环保餐具物料不理想。例如纸质汤匙遇热就会慢慢变软,纸质吸管也有类似问题。
概括来说,外卖「走塑」政策纵有批评声音,但烈度不强。现时食肆采购环保即弃餐具的成本较塑胶餐具高1倍,收取1元的餐具费只能收回部分成本,食肆亦不希望顾客购买环保餐具。另外,环保餐具的材质初期或许不够理想,但随时间推移,应该会有较坚硬材质的产品推出,经过一段时间之后,环保餐具的可用性会提高。
但关键还是有替代付费的选择。市民可用自己的餐具,即使有点不便,但想节约者有方法避免额外付费,这种有选择的感觉相当重要,市民就没有被逼畀钱的不满。也不要小看买份餐具一个几毫,对基层而言,一日一两元,一个月已是几十元了。
换一个角度,禁止即弃外卖塑胶餐具很有必要。据立法会一份《数据透视》指出,香港每日弃置到堆填区的都市废物量,10年增加超过20%,其中塑胶废物增长最快,升幅达38%,由2011年日均弃置量1694公吨,升至2021年的2331公吨。塑胶废物成了厨余之外的第二大都市固体废物来源。而塑胶废物当中,以胶袋占比最高,占36%,其次是塑胶餐具占10%,胶樽占9%。2021年塑胶餐具的日均弃置量达225公吨,较10年前增加27%。
塑胶餐具占都市废物总量的2%,换言之禁了塑胶餐具,即可减少2%的都市废物,效果立竿见影,所以管制即弃塑胶餐具的法例值得支持。「走塑」政策即使增加了市民不便,但大家只要忍耐一下,就可以达到最直接的减废效果。
管制即弃塑胶餐具的法例和垃圾征费政策最大的不同是,后者明显是一种「寓禁于征」的方法,用收费的方式来禁止某一种行为,但现实上由于回收设施不足,例如厨余就没有足够并且方便的回收设施,令市民即使想减废,但可供选择的替代途径不足,变成了「焗住」交费,不满感自然强烈。
政府要明白的是,市民大多解读这些「寓禁于征」的措施,是政府不够钱时的敛财之法,例如一年近10亿元的抄牌收入,就经常成为市民的话题,认为是政府「等钱使」,所以要多抄牌。虽然政府坚称并无此动机,但市民仍坚信不疑。
「走塑」政策推行尚算顺利,不等如垃圾征费可以顺利过关。
「巴士的报」是一份网上报纸
让网民随时随地
拿着手机或平板电脑可以看到
www.bastillepost.com
[email protected]
卢永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