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永雄 - 要有预警及回馈机制|巴士的点评
除夕夜烟花本是成功的节庆活动,既令本地巿民尽欢,亦吸引到额外游客,但遗憾的是,大批不过夜的内地客当晚滞留本港,未能顺利回家。
除夕全日有19.5万内地人来港,打破疫情后的通关纪录。由于相当一部分内地客不想留港过夜,结果大批旅客被逼在香港过夜,等到清晨再坐港铁过关。
事后政府积极行动,政务司司长陈国基与多位相关局长周二(1月2日)开记者会,表示「经一事、长一智」,希望日后大型活动的交通安排会做得更好。政府亦会与内地商讨不同方案,包括在举行大型活动日子可否延长铁路口岸的开放时间等。
出现这些事故,做「事后孔明」去评论相当容易,但政府要尽量避免不发生事故其实相当困难,或许可从3条思路思考一下。
第一,计划。有些事情是可规划,有些事情是无法规划,例如今次改到凌晨才放烟花,是事先计划的事,由于安排和以往不同,应思考不同可能情况。另一些突发事件是无法事前计划,例如去年9月的超级暴雨,一小时内录得创百多年纪录的158毫米雨量,就完全是跌出规划范围之外。但出现了第1场超级暴雨之后,往后政府就应该有安排,再出现超级暴雨时,要有应急机制。
第二,预警。即使一些重大事件的出现没有或未能预先规划,但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预警信号,如果能察觉,即时反映给决策高层作出应变,或能防止或减缓问题的严重性。除夕逼爆关口的预警信号,当日有高达19.5万人入境时,或许可以触动某些机制监控。而9月大暴雨事件的预警信号是很快由黄雨转红雨再转黑雨的短短1、2个小时时间,由于是史无前例,应该触动所有机制,令政府进入紧急应变模式。
第三,反馈。我年轻时读决策学,其中有一种理论是研究系统的运作,当中特别提到系统的讯息反馈,当时觉得这像是「阿妈系女人」的理论,但对应现实生活的例子,似乎有一定的价值。事情发生后会有反馈讯息,最大问题是连反馈讯息也收不到。短期的反馈可以触发下一波应变行动,特别是把应急处理马上升级;长线的反馈是赛后搜集意见的检讨,可以学习系统失效的经验,下次遇到同样问题时不会再发生。9月特大暴雨的反馈讯息当晚就出现,因为多区严重水浸,特别是黄大仙商场被全面淹浸的消息,应该触动政府高层认识事件的严重性。
总括而言,危机出现的形式林林总总,如何加强预警和反馈,是未来防止危机扩大的一个思考方向。
「巴士的报」是一份网上报纸,让网民随时随地
拿着手机或平板电脑可以看到。
www.bastillepost.com
卢永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