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永雄 - 要习惯在地震带中生活|巴士的点评

香港经济在疫后重建之际,在咸淡水交界之中,如何重拾发展动力,是各界都很关心的话题。

12月18日,特首李家超向习近平主席述职的时候,习主席强调,中央全力支持行政长官和特别行政区政府团结带领社会各界,抓住国家发展带来的历史机遇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航运中心、贸易中心的地位,推动香港实现更好的发展。

如何用好香港「一国两制」的地位,不但巩固还要提升香港各个中心的位署?香港精英人言人殊。

最近,在一个饭局,一位华资大老板讲起香港的状况,大老板有些感叹。他指特区政府搞创科,发展新市场,他都非常支持,但核心还是要搞好与以美国为首的G7(七大工业国)的商贸关系。他认为香港是一个自由贸易港,借着天时地利之便,免关税的优势,过去做金融贸易,顺风顺水。未来仍然要搞好美西方的市场,否则香港经济前景就比较麻烦。

相信在香港,不会有人反对与美国或者其他6大工业国做生意,但问题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是否真的好像过去那样看待香港?

我当时忍不住提问,其实不是香港是否愿意与美国搞好关系的问题,是美国是否愿意好像过去那样,与香港发展经贸关系。我提到,早前11月在美国三藩市召开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期间,习近平主席如约访美,并且与美国总统拜登会面,这是配合美国的外交议程。会后达成的共识,就是中国协助美国禁制芬太尼等限制药品输美,以及恢复中美之间的军方高层接触。美国拿到了想要的东西,但是在取消对中国关税限制等议题上,却没有让步。所以千万别再说中国是铁板一块。

我接着提问,即使香港想与美国恢复过去的经贸关系,但美国政坛的反华声音高涨,美国会同香港恢复过往的关系吗?对这个问题,大家客气讨论,但大家亦心知肚明,今时不同往日。

后来我又向高人求教,得到的答案亦复如是。美国的议员政客不断推出反华法案,中国驻美使馆寻求约见美国议员,但他们连见都不会见。不是中国不愿意沟通,是美国政客拒绝沟通,只是单方面推进他们的反华议程,借此寻求选民支持。

高人有一个形象化的描述,指中美关系就好像地震一样,不要以为震完就会回复常态。要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人是生活在地震带,他们要习惯地震久不久就会发生,隔一段时间就会重来,要适应在地震带的生活。

香港也要适应这种生活很难,总是缅怀过去的好日子,不是我们不想好日子重来,是好日子不会再来。美国视中国为威胁,视香港为攻击中国的软肋,就是这样简单。

旧的生意要尽量保持,如果过去做到10,如今做到7、8,已经很好了,不要期望可以做到15、20。相反,我们要开发新的市场,寻找新的生意,希望新的生意可以带来更加大的增量,令香港重拾光芒。简单地说,下跌的东西我们未必能够止得住,但上升的东西要够多,当上升的多过下跌的,我们就不止巩固、更有提升了。

「巴士的报」是一份网上报纸,让网民随时随地

拿着手机或平板电脑可以看到。

www.bastillepost.com

[email protected]

卢永雄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