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永雄 - 人生不可以躺平|巴士的点评

区议会选举成功结束,有119.3万人投了票,进一步分析投票结果,有助于了解这一次选举的特色。有两点值得关注:第一,中产选区投票跌。今次最终的投票率为27.5%,较2021年立法会选举的30.1%投票率,少了2.6个百分点。如看分区投票率变化,有2成分区的投票率跌幅超过5个百分点,集中在中产选区,例如愉景湾和薄扶林。有学者分析,上次立法会选举还有中间派和个别非建制派可以参选,今次区选参选人清一色为建制派,因此支持非建制派的中产选民投票意欲下降,这是一批流失的选票。

第二,建制大党得票下跌。表面来看,建制派最大政党民建联在两种选举共得109席,成为议席大赢家,但具体来看,建制大党得票下跌。民建联区选得48.7万票,较2021年立法会选举的68.1票,少了19.4万票。如果把民建联、工联会和新民党3大建制政党加在一起,总共得79.3万票,已占总体投票的66.6%,但较2021年立法会选举时同样这3个党合共所得的102.3万票,少了23万票,这是另一批流失的选票。

3大党的得票较2021年下跌了22.5%,今次区选投票率只较2021年立法会选举低2.6个百分点,即只下跌了8.6%,究竟是甚么票填补了建制大党的得票差额,令区选的投票率能如此接近2021年立法会选举呢?

这里有两个可能性,第一,建制大党的选票转移支持其他地区建制派人士。由于建制大党在立法会选举时明星很多,相比之下区选建制大党候选人知名度较低,与其他地区团体候选人知名度差距拉近,所以不能排除有部分大党选票,流失去建制基层团体。

第二,有大量上次未有投票的非建制选民投票,填补了建制派选民、甚至小部分支持反对派选民流失的空隙。我认为后者的可能性相当大,这就是政府大力动员的结果。

正如我之前所讲,今次区选最终投票率有27.5%,如果政府不大力动员的话,投票率可能只得20%左右,全力催谷硬生生拉高投票率6、7个百分点,等如拉多了30万人投票,当中相当一部分在2021年立法会选举中未有投票。这些新投票者可能是公务员,可能是大公司职员,也可能是在12月9号晚看了大汇演后,提醒他们应投票的一般巿民。就是因为政府的选举工程,触动这批原本未有投票的巿民出来投票,推高了投票率。

有人说现在由治及兴,完善地区行政之后,参选区议会的都是爱国爱港人士,所以即是建制派也觉得投不投票也无所谓,无必要花这么多钱和精力来催谷投票率。如果在天下太平的日子,这种讲法或许有一定道理。但如今国际局势风起云涌,美西方和中国关系恶劣,他们会利用每一个机会,借攻击香港来向国家施压。如果投票率低于20%,只得80多万人投票,西方评论就有大条道理,指投票率惊人地低,连建制派都不支持新的选举制度,看看这制度有多么的不受欢迎。如今谷高了投票率,扭转了恶劣局面,令最坏的情况无机会发生。

我记得2009年特区政府第一次就兴建高铁向立法会申拨款,本来支持高铁的民意有7成,但反对派全力催谷,最后投票时支持的意见跌至只有5成。我问当时负责的运输官员,为何政府不出来大力宣传高铁便利两地交通的好处。她说反正立法会都能通过,所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尽量不出来反驳。

我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是一种躺平的思想。人生不可以躺平,你不去占据阵地,阵地就会被别人占据。你不大力做出自己制度的好,别人就会大力宣传你制度的坏。躺平,永远不会成功。

「巴士的报」是一份网上报纸,让网民随时随地

拿着手机或平板电脑可以看到。

www.bastillepost.com

[email protected]

卢永雄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