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压缩繁琐程序 加快建设都会区
在中央政府大力推动中港融合之下,香港未来的发展规划亦出现新转向。特首林郑月娥在其任内最后一份《施政报告》中,提出以二十年时间,发展新界北,并命名为「北部都会区」,将与现在南面的「维港都会区」互相辉映。这个宏大规划,是继她提出在西部发展「明日大屿」之后,另一个重大发展举措,完成之后,将可以达至多个目标,包括觅地建屋、推动创新科技、连系中港,以及生态旅游等,值得支持,但需时太长,政府必须仔细设计,谋求加快实现。
本港有一套完整的程序,推动大型的规划发展,由顾问研究、各部门设计、收地赔偿、城规会审批、环境评估、立法会审议和拨款,以至大大小小的施工合约招标,须按部就班,也在在需时,加上过程中或面对不同挑战,例如公众向城规会提出反对、环保团体不满环评报告,以及立法会议员的质询等,每一个步骤都容易出现争议,甚至有人提出法律挑战,均会造成拖延。
政府内部亦知悉「北部都会区」如要在约二十年竣工,按现有程序,或存在风险,故有消息传出,若开发地带涉及湿地及相关缓冲区,当局将研究是否可放宽及精简程序、评估生态影响、提高发展地积比等。除此以外,政府也要检视各部门的执行力,是否可以在维持质素下,加以压缩,同时加强与地区居民、土地业权人、环保团体等持份者沟通,以减少争议,甚至在完善选举制度下,与议会加强合作,争取行快一步多一步,早日落实大型发展的规划,才能加快解决各种民生问题。
李一飘
本港有一套完整的程序,推动大型的规划发展,由顾问研究、各部门设计、收地赔偿、城规会审批、环境评估、立法会审议和拨款,以至大大小小的施工合约招标,须按部就班,也在在需时,加上过程中或面对不同挑战,例如公众向城规会提出反对、环保团体不满环评报告,以及立法会议员的质询等,每一个步骤都容易出现争议,甚至有人提出法律挑战,均会造成拖延。
政府内部亦知悉「北部都会区」如要在约二十年竣工,按现有程序,或存在风险,故有消息传出,若开发地带涉及湿地及相关缓冲区,当局将研究是否可放宽及精简程序、评估生态影响、提高发展地积比等。除此以外,政府也要检视各部门的执行力,是否可以在维持质素下,加以压缩,同时加强与地区居民、土地业权人、环保团体等持份者沟通,以减少争议,甚至在完善选举制度下,与议会加强合作,争取行快一步多一步,早日落实大型发展的规划,才能加快解决各种民生问题。
李一飘
最Hi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