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士的点评——围炉取暖+推波助澜—假新闻是这样炼成的

昨天看到一则新闻,令我有很大感触。
   新闻是关于一个加拿大籍年轻人,二十岁。两年前,他在「七‧二一事件」翌日去荃湾荃丰中心,打烂立法会议员何君尧的办事处。裁判官初审判他十二个月感化,律政司上诉,法庭改判二百小时社会服务令,继续不监禁。但律政司不同意再上诉,上诉庭昨天判这人入教导所。
  我对这件事印象甚深,原因是在何君尧办事处被毁见报后,我与一个大学生谈过这件事。我喜欢和年轻人聊天,想多了解他们。那个大学生主动提起这事,我说:「无论如何,走到别人的办事处,暴力打烂橱窗,这行为是不可接受的。」谁知大学生的反应是「这新闻是假的。」我有点愕然,假的?问他为甚么说是假呢?我在手机找出视频给他看。他看后说:「打烂何君尧办事处的黑衣人,全部是蓝丝假扮的。」他的回应,令我有点无语。
  两年后,看这官司审判,加拿大籍年轻人是打烂何君尧办事处的黑衣人。他是否蓝丝假扮的呢?当然不是。律政司反复上诉,最后把他判入教导所。大家看过《无间道》电影,卧底不会被拘控,就算被告,律政司不会上诉加刑吧。所以,所谓「蓝丝假扮黑衣人打烂何君尧办事处」,只是年轻人相信的假消息。
  当年我和年轻人聊天,发觉凡涉滥用暴力或不利于他们的消息,他们反应通常有两个。一、说是蓝丝假扮;二、说「我也不同意,不过……」
  第一点上面讲过,第二点,他们即时反应是「我都不同意,但系……」接下又讲「警察暴力执法、政府做错在先……」这回应方程式,很多时令到讨论无法继续。
  我很好奇,在二○一九年那风起云涌的岁月里,为甚么会有这么多假新闻、假消息流传?为甚么大学那么多新闻学者,到今天仍没有尝试做研究,找出这么多假消息是怎样发生、如何传播、又如何让人相信?如「八‧三一警察在太子站内打死六个人」事件,闹出这样大的风波,这假消息怎样流传、弄到社会上多数人相信呢?
  我初步提供一个解释框架。假消息出现,第一、有人在网上散播。究竟这是外地势力指使一些人有意识地散播,目的是为一些对他们不利的新闻提供解说,还是有参与者自发地在网上造假?
  第二是「回音室效应」(Echo Chamber Effect)。一般人选择与自己观点相同的圈子对话,以巩固自身既有立场,而对截然不同的主张充耳不闻。
  这习惯本是人性,加上社交媒体种种运算方式,你其实在「围炉」。对所有与你信念相矛盾的东西,都大力排斥,或胡乱为这些事赋予一些解释,将其抹去。「所有做坏事的人都是蓝丝假扮的」,就是抹去坏消息的一个方法。
  第三是推波助澜。就是有媒体和政客大力推波助澜,鼓动人们相信假消息,如鼓动人们不怕使用暴力、不怕使用不法行为去达到政治目的。相信大家仍记得当时公民党立法会议员杨岳桥曾说:「留案底会令你人生更精采。」他正被拘押中,相信他会体会到当中的精采。
  另一个是公民党主席梁家杰,他在港大的一番话,令我记忆犹深。当时是二○一九年七月一日立法会被冲击后,港大校长张翔发表谴责声明,谴责破坏性行动。结果引来港大学生和校友不满,张翔在一个论坛上与师生校友对话,他重申「暴力永远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是港大校友梁家杰当时在座,他举手驳斥张翔:「今天的讲堂,在一九二三年,孙中山先生也在这里发表演讲。我提及这点是希望显示,暴力有时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希望你会明白。」对他的说话,学生报以热烈掌声。杀君马者路旁儿,梁家杰就是那个「路旁儿」,在旁鼓励学生去马、去冲,不怕使用暴力,用了暴力可以和孙中山先生类比。这就是推波助澜。
  到今天,有很多年轻人被送上法庭、被判入狱。先是围炉取暖,再有人推波助澜,鼓吹年轻人相信假消息,把他们送上不归路。盲从的年轻人成为棋子,鼓动他们的人不少却逍遥法外。世界就是这样残酷的,你不用脑,做了别人棋子,最后就要付「智商税」了。
「巴士的报」是一份网上报纸,让网民随时随地拿着手机或平板电脑可以看到。www.bastillepost.com
[email protected]
卢永雄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