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尖多士——疫苗与真相

  全世界都等待疫苗面世,以求尽快恢复正常生活,而牛津大学研制的疫苗,一度因副作用严重而暂停临床实验。但是这样的挫败,在人类抗疫历史上数之不尽。美国一位科技新闻记者魏德曼(Meredith Wadman)三年前写过一本书,专门讲西方现代医学史上对付病毒的艰难过程。
  这本书提到多次严重的失败案例,如一九四二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军一度面临乙肝病毒的威胁,原来是他们接种的黄热病疫苗之中,有一部份血浆受污染,因为捐血的人本身带有乙肝病毒,最终患上乙肝的人有五万人之多,百多人因此丧生。
  一九五五年,加州一家大药厂的脊髓灰质炎疫苗含有另一种病毒,结果导致一百九十二人瘫痪,其中包括许多儿童,甚至有十人死亡。而脊髓灰质炎就是俗称的小儿麻痹症。这宗惨痛意外,不但药厂负责监管的管理层全部要炒鱿,连许多政府高官也因此下台。
  即使风险如此之高,但并没有阻吓科学家继续和病毒战斗,为了更有说服力,其中许多科学家都不惜亲身上阵,譬如美国的波兰裔病毒学家哥普洛夫斯基,曾亲自服下自己研制的小儿麻痹症的疫苗,自己充当实验品,几乎成为疫苗研究的一个传统。
  这本书暴露医学研究的挫败经验,不是为了攻击科学家,也不是为了支持那些抵制疫苗的人,反而是要承认人力的有限,疫苗不是百分百安全,即使成功研制疫苗,但生产、注射的过程也可能有偏差和意外,但最重要的是要公布真相,告知真相,是对病人甚至死者的最基本的尊重。
  牛津大学研发疫苗发生意外,但即时告知全世界,坦诚面对失败,也是科学精神,反而令人增多一点信心。
陶杰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