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秘史︱故宫曾5毛贱卖清朝铠甲当员工福利 原因是……
发布时间:07:00 2025-09-20 HKT
过去,内地保护文物意识薄弱,让不少具历史价值的文物未获好好看管。其中北京故宫贱卖文物「3000套清代铠甲,一件5角卖职工当福利」,最让人慨叹。
改善员工福利 一件铠甲卖5角
1973年,故宫竟然将3千套清朝御林军的铠甲当成员工福利,每套只卖5角,并且提出一个规定更是离谱,拿到手的铠甲必须拆开,把里面的丝绵取出来做棉被!据报,2010年,上海恒源祥博物馆收到一项特殊的捐赠:拆了10件乾隆年间御林军铠甲做成的「丝绵被」,揭发了上世纪这段令人吃惊的历史。
2010年年4月,中国毛纺业的龙头企业恒源祥的确接受过这项捐赠。受捐之后,该丝绵被就一直由恒源祥家用纺织品有限公司保存,并不陈列于「恒源祥博物馆」。谈起这条丝绵被的赠送缘由,恒源祥品牌中心的工作人员表示,恒源祥作为纺织行业的老字号企业,有能力对这条丝绵被进行专业的保养和维护。据悉,捐赠者是故宫科技文保部原副主任曹静楼。在捐赠现场,他向人们讲述了这条「丝绵被」不同寻常的来历。
相关新闻:奇闻秘史︱清朝避孕套叫「肾衣」 新中国竟曾教民众循环再用
御林「军装」非同凡响
丝色泛黄但依旧松软、保暖效果不逊新丝绵的宫廷「丝绵被」,原是用清朝乾隆年间皇宫内御林军的盔甲衬缝制的。这种御林军铠甲制于乾隆50年(公元1786年),属于清代军队大量使用的铠甲。其外层用牛皮缝制,铜铆钉装饰,内衬用上等江南丝绵,有点像棉大衣,有御寒功能,最适合北方步兵使用。这些铠甲为宫廷侍卫和御林军所用,选材、做工、款式都非同一般,在当时是代表国家尊严的「军装」。
相关新闻:奇闻秘史︱民国空姐似选美冠军? 年龄身高条件大公开(多图)
70年代物资匮乏,如今看来不起眼的日常用品,在当时都千金难求的。1973年,在棉花和布匹短缺下,故宫为改善600名员工福利,院领导打报告给有关部门报批同意,将每件御林军铠甲折价5角,每位员工限购5套,目的是取其中的丝绵。院方规定,员工买到的铠甲不得保留原状,一定要拆开,取用其中的丝绵。
曹静楼与妻子当时在故宫工作,所以「咬紧牙关」花5元买10套「盔甲」。回家后,遵照院领导「指示」,取出丝绵稍作加工,缝制丝绵被。
当时虽然有一些人觉得不对劲,这毕竟是国家的文物,这样处理完全没有尊重和保护文物的意识,但是领导已经做出了决定,谁也不好多说。故宫的员工就此拥有了独一无二的御寒装备,这在当时的北京可是令人羡慕的奢侈品。
相关新闻:奇闻秘史︱清朝几时有电用? 慈禧首见灯胆反应曾闹笑话
据曹静楼回忆,这些铠甲非常坚固。有员工从城楼往下用力抛也不会破碎。曹静楼记得,当时每位员工都买了,全部做成丝绵被或丝绵衣,但大部分员工文物保护意识不强,使用一段时间后,作为旧货又卖给了废品收购站。
相关新闻:奇闻秘史︱清末食西餐要平民近5个月人工 上海一间开业百年迄立至今
据了解,当年守卫紫禁城皇宫的御林军有2万之多,所以「盔甲」也有2万套,除1973年卖给故宫员工3000套外,另有1000套划拨八一电影制片厂。
1976年后,国家的文物管理走上正轨,余下的16000套「盔甲」仍由故宫保管。这种铠甲如今可以在中国军事博物馆的陈列中看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