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秘史︱清朝避孕套叫「肾衣」 新中国竟曾教民众循环再用

更新时间:07:00 2025-07-26 HKT
发布时间:07:00 2025-07-26 HKT

安全套(又称避孕套)在中国初期最早被称为肾衣、阳具袋、风流如意袋、阴茎套等。中国最早记载安全套的就是清朝的张德彝,他在一本《航海述奇》的日记中称之为「肾衣」。60年代之前,由于橡胶资源匮乏,在国内当时的避孕套说明书明确指导「用后洗净擦干保存」可再用数次。

中国什么时候有避孕套?

避孕套的雏形最早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的古埃及,不过当时的避孕套并不具备避孕的功能,而是被男人们当作一种饰物,象征著身份地位。而在欧洲中世纪,据说妇女身上带著一种黑猫的骨头便不会怀孕。当然也有用草药、石头、鳄鱼粪便、动物尸体等等奇葩的方式来避孕,对于这些迷信方法,效果肯定是微乎其微的,况且这些东西在身上也大大影响了情趣,到了公元1000多年前,古代埃及人开始用山羊、猪等动物的膀胱或盲肠来做安全套。

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安全套诞生于1640年前后,是利用鱼鳔和动物肠子制成的。之后虽然不断更新,但都没有得到广泛使用和认可,直到17世纪,大众所认知的安全套开始诞生,目的是用来防御疾病的。

最早记载避孕套的中国文献出自1866年清朝外交官张德彝的《航海述奇》,他将这种西洋物品称为「肾衣」,并详细记录了其在英法两国预防性病和避孕的双重功能。他是这样记载的:「间英、法国有售肾衣者,不知何物所造,据云,宿妓时将此物冠于龙阳之首,以免染病,牝牡相合,不容一间,虽云却病,总不如赤身之为快也。」

由于中国文化「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影响,当时人们对避孕的需求不大,所以当时「肾衣」的使用场地主要是嫖妓场所,用以预防性传播疾病,并因此不会把其名跟避孕牵上关系。值得注意的是,「肾衣」这个命名本身带有典型的中医思维特征。

1939年出版的《男女避孕法》中提到了「避孕袋」,因此推测在此时间段左右,中国才将避孕套作为一种普遍的避孕手段。

洗净后重复使用

由于橡胶资源匮乏,1949年以前,我国还不能自主生产避孕套,全部依赖进口,因而价格较为昂贵,寻常人难以获得。

至1955年,广州从日本引进了第一套避孕套生产设备,开始了国内避孕套的自动化生产。但是当时我国生产的避孕套数量较少,大部分人都会都会根据说明书指导,在洗净后重复使用。这种循环使用方式在现代看来颇显特殊。

1957年,中国红十字会编纂的《红十字会员卫生常识》中曾指出,避孕套使用后须「用湿手巾包好」,次日再「用温水洗净」,洗涤时须装水检查「是否有破裂」,确定可用后再「把它擦干,撒上滑石粉,卷好、包好,放在阴凉处,留待下次再用」。起初国产避孕套质量堪忧,太厚太脆,一用即破,后来改善了制造工艺。人民日报在1957年刊登文章说,国产品牌的「伸长率和扯断力都优于进口品」。

到1993年,我国共有7家避孕套生产厂家、14条自动生产线,年生产10亿多只,能够满足国内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