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铁无人机全自动巡查铁路隧道 施工范围标示红闪灯 节省人手提升效率

更新时间:00:01 2025-10-24 HKT
发布时间:00:01 2025-10-24 HKT

港铁为提升巡查和维修铁路设施的效率,并进一步推动无人机的创新发展和应用,早前与交控科技(香港)开展铁路隧道应用无人机计划,利用超视距无人机在隧道内试行全自动飞行执勤,包括在路轨上设置标示员工施工范围的红闪灯,以及巡逻检查路轨及轨旁设施,结果两项测试均取得理想成效,亦有助节省人手,让工作人员得以专注于维修工作。港铁代表透露,会在6个月测试期完结后检视成效,从而规划更精准的预测性维修安排,提升智慧维修的效率。

记者 黎志伟 李建人

港铁车务工程服务及创科总管陈庆强表示,为配合政府提出发展低空经济,进一步推动无人机的创新发展和应用,港铁与交控科技(香港)有限公司开展了铁路隧道应用的无人机计划,此项目亦获选为政府低空经济「监管沙盒」首批38个试点项目之一,亦是唯一一项使用超视距飞行的隧道项目。

超视距是指无人机全自动执勤,毋须人手操控,可超出工作人员视线范围以外飞行。陈庆强称,港铁获批在东铁线金钟站至会展站之间1公里长隧道内进行半年超视距飞行测试,会利用俗称「黄金两小时」的深夜非行车时段,按照预设的线路进行全自动飞行执勤测试。

相关测试包括两个项目,均为日常维修工作中重复性较高、步骤较固定、人工需时处理的工作,其一是全自动设置标示工人施工范围的红闪灯,两架无人机需分别在首尾位置设置,取代两名人员的工作。陈庆强解释操作方式,指工作人员以实时监控飞行平台设定无人机飞行线路,搭载了红闪灯的两架无人机便可全自动飞行至指定地点降落,并持续闪烁红灯,以标记施工的区域,「无人机平均速度是每秒2.5米,比人步行速度超出一倍,因此工地愈大,设置红闪灯所节省的时间更显著,维修人员可以更专注进行维修检查,更加善用『黄金两小时』。」

第二是智慧巡检关键设施。陈庆强指出,关键是要令无人机学习那些设施需要检查,以及懂得识别那些设施有异常,故此需要使用人工智能(AI)记认组件,巡查前亦要在管理平台设定飞行路线,无人机便懂得按照既定路线巡查,成效亦高于人手巡查,「以1公里隧道来说,人员巡查需时约30分钟,无人机少于10分钟完成,而且拍摄了影像,可储存至数据资料库,经AI分析有助更有效运作资源,从而规划更精准的预测性维修安排。」

陈续称,无人机会检视不同设施,包括隧道内是否有渗水迹象,以便人员安排修复工作,亦会查看轨旁组件,检视设施的门或盖有否关好,「AI无人机不断接受训练,越训练得多,越搜集多些数据,精准程度会更高。」

据悉,港铁于今年6月底获批相关测试的许可后,已进行逾200次飞行测试,建立了无人机AI飞行管理平台和巡检数据资料库。陈指出,会收集无人机拍摄的逾万张照片,当中涉及不同设施的影像和数据,透过团队进行系统化归纳和储存入资料库,「资料库好像无人机的大脑,可用作训练自动巡查的精确度,亦有助团队有系统追踪及预测轨旁设施的状况,方便制定更具针对性的维修保养安排。」

无人机在隧道内飞行自如,其实内有乾坤,陈解释,全自动无人机一般使用卫星定位导航,但因隧道内收不到卫星讯号,因此采用了崭新的点云技术导航,团队需以激光雷达无人机在隧道内飞行扫瞄环境,以收集点云数据构建飞行地图,同时亦进行定位。当建成飞行地图后,团队可制定飞行路线,控制无人机自动跟随执行任务。 

陈又透露,会待今年年底完成测试后作详细评估,亦正筹备向政府申请在露天段进行相关测试,从而探讨不同的应用场景。

被问及未来是否有计划以无人机取代人手,陈强调,无人机是帮助人员进行重复性较高、步骤较重复的工序,可让员工有更多时间进行维修工作,可谓相辅相成,不会有取代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