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近千名学生陷骗局涉款逾$1亿 金管局推新措施助评诈骗风险

更新时间:00:01 2025-09-12 HKT
发布时间:00:01 2025-09-12 HKT

警方今年1至7月共接获24644宗骗案,损失金额高达43.4亿元,虽然整体骗案升幅有放缓,但值得关注今年1至6月共有957名专上院校学生被骗,包括644名本地生及313名内地生,总损失超过1亿元,当中网购诈骗及电话骗案学生最容易中招,而租楼诈骗案更是今年初开始出现。为保障学生免受诈骗及提升其防骗意识,警方与金管局推出一系列措施和宣传活动,其中金管局早前提出修订《银行业条例》建议,允许银行透过安全平台与其他银行分享有关企业及个人帐户的资料,新措施将于11月3日推出。

记者 麦键泷

警方商业罪案调查科高级警司罗国凯表示,本地学生涉及骗案宗数较多,但内地学生的金钱损失最为严重,占学生群体总损失的55.5%,达6031万元;网购诈骗是学生最常遇到,有422宗,主要涉及演唱会门票及二手平台交易;电话诈骗如「假冒官员」、客服等骗案虽属于次位,录得174宗,但却造成近6990万的损失。内地学生每宗电话骗案平均损失金额为本地学生的4.5倍,此外内地学生于网购、求职及租楼诈骗上的数字亦明显上升,其中租楼诈骗于今年初出现,94.4%受害者为内地学生;而本地学生方面最容易堕投资诈骗陷阱,占此类案件的85.7%。

罗续指,今年1至7月最大一宗涉及学生的骗案发生于4月,一名25岁内地硕士学生被假冒内地公安骗取1097万港元。另外,亦有数名内地来港学生因参与诈骗活动被捕,包括近期一名19岁内地大学生为「假冒官员」诈骗集团充当跑腿而被捕。罗提醒学生要提防「骗上骗」手法,骗徒诱使受害人转账后,再怂恿其参与所谓的「特务行动」,声称可取回损失,此类案件不仅导致金钱损失,更或会负上刑事责任,因明知对方为骗徒仍协助进行犯罪活动,或会被控「串谋诈骗」罪,最高可判监14年。

今年5月香港理工大学进行了「大专学生诈骗认知调查」,访问了4间大学共3189人。香港理工大学教授徐鑫分析第一阶段调查结果,发现最常见的诈骗手法包括假冒官方机构来电、高薪兼职诈骗、限时优惠或中奖诈骗、投资诈骗及网购诈骗,受访者中有82%的学生曾遭遇诈骗,其中6%蒙受金钱损失,平均损失金额约为4万,此外逾20%遭受损失的学生因金额小、懒于处理或感到尴尬未曾寻求帮助。

为保障包括学生在内的银行客户避免受骗,金管局于去年12月及今年4月推出包括建立动态诈骗交易监控系统,以及要求银行全面使用警方「防骗视服器」的数据并及早介入,成功令每宗案件的平均损失金额由去年首7个月的115万下降今至年同期的76万。

香港金融管理局助理总裁(法规及打击清洗黑钱)陈景宏表示,金管局早前提出修订《银行业条例》建议,允许银行透过安全平台与其他银行分享有关企业及个人帐户的资料,新措施将于今年11月3日推出。另外针对学生客户,目前于主要大学设有分行的银行,在诈骗监察系统设立针对学生客户的拦截规则,以评估诈骗风险;同时为协助银行业界更有效地识别潜在诈骗个案,金管局将于9月内向所有零售银行提供诈骗风险指标,以提升其诈骗交易监控系统的效能。

为提升本地与内地学生对骗案的认知,警察将本月定为「防骗月」并举办了一连串宣传活动,包括安排「乖巧宝宝」防骗主题车走访17间大专院校,向学生及教职员传递防骗讯息,亦于开学季举办32场防骗教育讲座及活动,覆盖超过4000名学生,提高整体防骗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