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管局联同警方及银行公会推出5项新措施 打击金融罪行

更新时间:13:19 2025-04-10 HKT
发布时间:13:19 2025-04-10 HKT

香港金融管理局、警务处及香港银行公会今(10日)联合宣布一系列新措施,以防范、侦测及打击金融罪行,包括诈骗及相关傀儡户口网络。为确保反诈骗工作足以应对不断演变的诈骗活动和符合国际最佳做法。

金管局、警务处及银行业界将推出以下措施:

(一) 更广泛使用防骗视伏器数据

为加强银行识别可疑户口,及提醒更多潜在受骗的客户并采取行动以缓减有关风险,扩大防骗视伏器数据的使用,并预期银行应用网络分析技术,识别和分享更多傀儡户口网络资料,加强打击力度。

(二) 银行之间分享资料

为加强保障客户,促进银行之间分享资料建议修订条例,当银行发现可能涉及受禁行为(包括洗钱及恐怖份子资金筹集)的情况下,便可以与其他银行分享资料。目前,已有10间银行在警务处管理的 FINEST 平台上分享资料,预期今年底前将推出一个可容纳更多资讯交换的新平台。

(三) 与银行分享反诈骗的良好做法

为提升银行的系统以防范、侦测及打击诈骗和相关的洗钱活动,向银行分享反诈骗和反洗钱系统的良好做法。

(四) 专题审查以支援银行建立有效的反诈骗管控措施

为支援银行有效地执行这些措施,金管局将与银行紧密合作,透过专题审查检视银行管控措施的表现,并建立定期沟通机制,不断提升银行业侦测傀儡户口网络的能力。

(五) 加强「切勿借/卖户口」的公众宣传及教育

将加强公众宣传及教育,提醒客户「切勿借/卖户口」,包括针对指定群体的宣传活动,并通过银行公会新成立、由18家银行派代表组成的防骗工作教育小组,增强业界协调。

香港警务处总警司(财富情报及调查科)郑丽琪提醒市民,切勿借/卖户口给其他人士,了解相关因刑事罪行被检控和定罪的风险,包括洗黑钱罪行。2024年因洗黑钱罪被检控的数字,比 2023年上升了2.3倍。鉴于这些罪行的严重性,警务处在适当情况下会向法庭申请加刑。截至2025年4月头,共 95 名傀儡户口持有人的刑期增加13%至33%,被判监21个月至75个月。

金管局表示,与警务处将继续与银行及其他持份者合作,加强侦测和预防金融罪行。与全球各先进地区一样,骗案占本港整体罪案的比例于近年持续攀升。故此,骗案已经成为警队主力打击的目标。

本港去年录得4.4万宗骗案

警方于2024年录得44,480宗诈骗案,较2023年的39,824宗增加4,656宗,虽然去年仍然有约一成二(12%)的升幅,但对比之前两年每年超过四成的升幅 (2021-2022: +45.1%,2022-2023: +42.6%),去年的升势已经明显放缓。损失金额则为$91.5亿港元,亦较2023年轻微下跌$3,000万港元,跌幅约0.3%。

网上骗案升幅放缓更为明显,去年全年共录得27,485宗,与2023年相比升幅已经收窄至低于1个百分点(0.6%)。损失金额更锐减$4.2亿港元,下跌近8个百分点(7.9%)。数字显示警方与不同持份者包括金管局及银行业界的防骗措施已经开始获得实际成效。

警方在拦截骗款及执法的成效方面,表现亦相当突出。去年警方成功就约1,400宗 (1,372宗,+42.5%) 骗案拦截了$14.8亿港元的骗款,比2023年增加一成半(14.7%)。除此之外,警方去年亦透过『加密货币止付机制』拦截达$1.3亿港元的加密货币骗款,比2023年增加3倍。

执法方面,警方去年就各类型骗案及洗黑钱罪行共拘捕10,496人,比2023年的9,239人增加约一成四(13.6%)。

警方于2022年推出一站式诈骗阱搜寻器「防骗视伏器」,并于2023年2月出推手机版「防骗视伏App」。「防骗视伏App」更于去年2月升级,加入自动侦测可疑来电、可疑网址及公众举报平台的功能。「防骗视伏器」系列自推出以来受到市民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截至今年3月底,「防骗视伏App」的下载量已超过94万,与2024年同期对比增长超过1.4倍,而累计搜寻次数更己超过800万次,比2024年同期上升超过1.6倍。

为确保资料的及时性,警方会每日更新「防骗视伏器」的资料库。资料库储存了与诈骗举报有关的数码足迹,当中包括电话号码、社交媒体账户、转数快识别码、储值支付工具、银行帐户、网址、 电邮及虚拟资产地址。截至2024年12月31日,资料库数量已经超过16万,比2023年同期增长34%。

警方于2023年11月联同金管局及银行业界推出「可疑帐号警示」机制,又称为「高危警示」。如果市民进行转帐交易时,收款帐号与警务处「防骗视伏器」中标记为高风险的资料匹配时,便会收到警示,提醒相关诈骗风险。

「高危警示」机制自2024年12月起已经全面覆盖转数快、网上银行、柜位转帐及自动柜员机交易。在2024年第三及第四季,系统共发出超过5万1千次「高危警示」,以每次交易$200,000港元 (2024年总骗案损失$91.5亿港元/ 总骗案宗数44,480) 推算,「高危警示」于期间已经就超过$10亿港元的高危交易发出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