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馆「未来科学大奖展览」 互动展品添乐趣 让科学走入社区

更新时间:08:00 2025-10-08 HKT
发布时间:08:00 2025-10-08 HKT

有「中国诺贝尔奖」之称的未来科学大奖今年迎来十周年。为庆祝这一里程碑,除了本月底在香港举行的一系列大奖周活动外,香港科学馆正举行为期一个月的「2025未来科学大奖展览」。这是一项让大奖走入社区的重要科普活动,希望能提升公众对科学的兴趣和支持,同时感受到大中华地区卓越的科研实力。

「2025未来科学大奖展览」以「过去」、「现在」和「未来」为主题,展期由即日至10月29日,位于香港科学馆地下的常设展览厅,逢周三免费入场。

在香港科学馆举行的「2025未来科学大奖展览」以「过去」、「现在」和「未来」为主题,展期由9月30日至10月29日。
在香港科学馆举行的「2025未来科学大奖展览」以「过去」、「现在」和「未来」为主题,展期由9月30日至10月29日。


三历届获奖科研设互动展品

展览除了介绍大奖及历年六位香港获奖者,包括今届物质科学奖得主、香港科技大学的戴希教授,亦介绍本年度七名获奖者以及三个过往获奖的研究题材,包括2024年生命科学奖得主邓宏魁的干细胞研究、2023年物质科学奖得主赵忠贤和陈仙辉的超导体研究,以及2023年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得主何恺明、孙剑、任少卿和张祥雨的人工智能研究,同时展示香港在相关范畴中的最新发展。

三个题材并设有互动展品,深入浅出地解释个中原理,提升参观者的理解和乐趣,例如,AI图像识别大比拼让参观者了解残差神经网络如何提升人工智能在图像识别方面的准确率;以干细胞为主题的「生命之旅」则带领参观者了解由受精至老年的干细胞进化过程,以及邓宏魁教授的诱导多能干细胞的研究成果。现场并首次展出复制的大奖奖杯。

2025未来科学大奖周程序委员会联席主席、香港科学院院长卢煜明教授表示,今年同时是香港科学院成立十周年,实属双喜临门。他希望通过此展览,让更多人认识到香港在科研方面的非凡实力,激发年轻一代对科学的热爱与追求。

2025未来科学大奖周程序委员会联席主席、香港科学院院长卢煜明教授期望展览可以提升大众对科学的兴趣。
2025未来科学大奖周程序委员会联席主席、香港科学院院长卢煜明教授期望展览可以提升大众对科学的兴趣。

 

今次展览将介绍三个过往获奖的研究专题,并设有互动展品,包括2024年生命科学奖得主邓宏魁的干细胞研究为主题的「生命之旅──干细胞篇」。
今次展览将介绍三个过往获奖的研究专题,并设有互动展品,包括2024年生命科学奖得主邓宏魁的干细胞研究为主题的「生命之旅──干细胞篇」。

 

人工智能研究的互动展品「AI图像识别大比拼」,可以让参观者了解残差神经网络如何提升人工智能在图像识别方面的准确率。
人工智能研究的互动展品「AI图像识别大比拼」,可以让参观者了解残差神经网络如何提升人工智能在图像识别方面的准确率。

      

超导体研究的互动展品「电阻值模拟器」,参观者透过比较铜、铁和超导体的电阻值,从而了解超导体的特性。
超导体研究的互动展品「电阻值模拟器」,参观者透过比较铜、铁和超导体的电阻值,从而了解超导体的特性。

 

未来科学大奖奖杯(复制品)首次在香港展出。
未来科学大奖奖杯(复制品)首次在香港展出。


大奖周活动月底展开

除了「2025未来科学大奖展览」,未来科学大奖周将于10月22日起展开,为期五天。届时,将有过百位来自全球的杰出科学家参与这场科学盛宴,包括四位诺贝尔奖得主。压轴活动有大奖颁奖典礼与音乐会,10月26日在文化中心举行,将科学与音乐表演艺术完美结合。公众可通过大奖周活动网页收看相关活动。

卢煜明教授表示,一连五天举行未来科学大奖周活动,届时有过百位来自全球的杰出科学家来港,共同参与这场科学盛宴。
卢煜明教授表示,一连五天举行未来科学大奖周活动,届时有过百位来自全球的杰出科学家来港,共同参与这场科学盛宴。

 

展览展示今年未来科学大奖的七名获奖者及历届香港获奖者,向公众介绍他们的科研贡献。
展览展示今年未来科学大奖的七名获奖者及历届香港获奖者,向公众介绍他们的科研贡献。

(所有图片由未来科学大奖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