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医学|多维度脑影像分析儿童青少年心理 及早介入疗效更佳

更新时间:16:00 2025-04-30 HKT
发布时间:16:00 2025-04-30 HKT

近年医疗训练强调跨学科整合,特别是工程与人工智能(AI)应用。香港理工大学(理大)致力将教育与科研融入现实生活,推动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医疗科技及资讯学系教授、杰出创科学人教授仇安琪教授,刚获选为国际人脑图谱学会主席,专注于脑部影像与儿童青少年神经发育研究,曾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从事生物医学工程研究,开发基于深度学习的神经网络模型,分析脑影像特征早期识别专注力不足/过度活跃症(ADHD)、抑郁症、焦虑症等神经系统疾病。
 

聚焦预防早期介入

仇教授的研究跨越胎儿期至老年阶段,特别强调预防的重要性。她认为:「理大研究涵盖儿童至长者,意义在于从预防入手,非仅限于治疗。」她关注生活方式对大脑健康的影响,如控制体重以预防老年退化疾病,早期介入儿童及青少年心理健康等。

仇教授以AI和脑部扫描,研究儿童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及干预。她开发AI模型,显示脑部影像标记可将预测准确率提升达25%,比以往仅靠临床特征(如年龄、性别、创伤史)有更好的表现。团队以转移学习技术,提升了模型泛化能力,但仍需更大规模人群验证,以实现临床应用。
 

儿童青少年心理与基层医疗

香港基层医疗强调预防,不过多集中老年及慢性病,儿童及青少年心理健康相对被忽略。儿童及青少年心理疾病的社会成本不容小觑,干预不及时可能导致学业倒退、家庭压力及长期医疗负担。数据显示,香港ADHD患病率约6.4%,而青少年抑郁症12个月患病率约13.7%,凸显有迫切需求作出早期干预。

仇教授的研究从胎儿期开始追踪大脑发育,透过神经影像学与行为评估,辨识出ADHD等高风险儿童群体,推动超早期介入治疗。

仇教授指出:「零至六岁是大脑可塑性最强的阶段,ADHD核心症状,如注意力不足、过动、冲动,在部分儿童可能早于四岁前显现。然而,学龄前儿童正常行为变异性较大,且ADHD易与语言发展迟缓、自闭症谱系障碍等共病混淆。」她认为,临床诊断通常需要综合长期观察,待儿童进入学龄期(六岁后)认知功能成熟时才能进一步确认。

尽管早期诊断存在不少挑战,研究表明针对高风险儿童的介入治疗,例如执行功能训练、家庭行为管理,六岁前实施效果最佳,显著改善长期预后,不仅符合脑部发育的关键期理论,与近期政府强调「早期筛检、早期干预」的理念亦不谋而合。

儿童青少年大脑发育未成熟,症状经常重叠,易导致误诊。仇教授开创先河,采用多维度脑影像分析方法来定量儿童及青少年复杂的心理状况,有助提升诊断精准度,亦为个人化治疗奠定基础。
儿童青少年大脑发育未成熟,症状经常重叠,易导致误诊。仇教授开创先河,采用多维度脑影像分析方法来定量儿童及青少年复杂的心理状况,有助提升诊断精准度,亦为个人化治疗奠定基础。


心理发育诊断突破

仇教授的研究在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实现多项突破,尤其超早期诊断与干预。研究从胎儿期(孕期)开始进行脑部扫描,追踪至新生儿(出生后一至两周)及青少年阶段(目前最大至21岁)。例如,出生后首周磁力共振扫描数据可预测二至四岁行为表现,填补零至六岁诊断空白。她表示:「我们预测二至四岁行为表现,识别出高风险群。零至二岁的干预效果尤为显著。」超早期干预可改变大脑发育轨迹,显著改善青春期的心理问题。

传统诊断一直为人诟病的其中一个地方,是企图将心理疾病分门别类。儿童青少年大脑发育未成熟,症状经常重叠,易导致误诊。仇教授开创先河,采用多维度脑影像分析方法来定量儿童及青少年复杂的心理状况。她强调:「儿童和青少年精神问题界限模糊,传统诊断难以精准识别。我们转向多维度脑影像分析方法,从大脑角度探索症状机制。」此分析方法有助提升诊断精准度,亦为个人化治疗奠定基础。
 

个人化治疗的创新

仇教授以多模态磁力共振扫描(结构、功能、扩散加权成像)捕捉大脑发育信息,通过AI提取脑部特征预测行为,进而设计个人化的干预。针对ADHD儿童,可根据脑区功能选择行为训练或「经颅磁刺激」(TMS)治疗,再依据脑区特征定制干预,治疗更显奏效。

仇教授团队整合多维度资料(胎儿磁力共振扫描、基因定序、儿童行为评估及母亲怀孕健康档案),首次揭示了心理问题形成的生物机制链,并发现母亲怀孕期间的情绪状态,无论是忧郁焦虑,还是正向期待,都会直接影响胎儿海马体及前额叶皮质发育,影响甚至持续至儿童期记忆力表现。

仇教授解释:「我们发现母亲情绪波动会转化为特定的生物讯号传递给胎儿,这些讯号直接塑造了情感相关脑区的神经连接模式。更重要的是,证实了如果母亲心理状态积极,对胎儿的脑部结构有保护作用,跨代遗传研究亦为制定孕妇心理健康政策,提供了神经科学上的论据。」

仇教授引述新加坡在公共卫生领域的经验,研究成果转化成政策,有助推动社会全民健康。她表示:「新加坡妇女儿童医院将孕妇心理健康纳入常规产检,正是基于神经发育疾病的跨代遗传研究。」

理大一直强调工程、AI与医疗整合,培养具跨学科思维的医科生。仇教授指,跨学科研究为医学提供新视角,例如AI分析脑影像,设计个人化干预。她补充:「理大鼓励跨学科研究,未来会通过工作坊,吸引医疗机构参与,推动大规模研究。」她相信前瞻性的研究,有助建设香港成为国际医疗创新枢纽。
 

信心实力兼备  争取筹建第三所医学院

理大拥有多个与医疗及健康领域相关的科研基建,包括理大高等研究院辖下研究院及研究中心、大学研究院及研究中心,以及中心实验室共30所,再加上逾90个相关实验室及教研设施,有助凝聚大学在工程学、医学和公共卫生领域的专业知识和科研力量,开发创新解决方案。最近成立的理大人工智能高等研究院全面推动人工智能在药物研发、精神健康、医学影像、放射治疗、中医药、生物医学工程及细胞免疫治疗等领域的深度融合,而理大在医疗教育和培育专职医疗人才拥有逾半个世纪的丰富经验。理大早前就筹建香港第三所医学院向特区政府提交建议书,相信凭借以上优势,有信心和有实力肩负起筹建香港第三所医学院的重任。

仇教授以多模态磁力共振扫描(结构、功能、扩散加权成像)捕捉大脑发育讯息,通过AI提取脑部特征预测行为,进而设计个人化的干预。
仇教授以多模态磁力共振扫描(结构、功能、扩散加权成像)捕捉大脑发育讯息,通过AI提取脑部特征预测行为,进而设计个人化的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