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脑互动与 情绪障碍:从微生态 看心理健康新视野 初步研究显示改善肠道健康或有助情绪调节

更新时间:07:00 2025-10-03 HKT
发布时间:07:00 2025-10-03 HKT

肠胃与大脑乍看之下似乎运作独立,但越来越多临床观察及研究发现,情绪障碍患者常同时出现肠道功能异常,实际上,两者之间可能透过复杂的生理网络互动。精神科专科医生杨禹行指出,血清素用以稳定情绪状态。身体约九成血清素在肠道中合成,虽然肠道合成的血清素无法直接穿越血脑屏障影响中枢神经,但神经、免疫与代谢系统的交互作用,使肠道与大脑之间形成双向互动通道,可能对情绪健康产生潜在影响。

抑郁症成因不止于遗传
据医管局资料显示,本港约有超过三十万人患有抑郁症,其中不少为中重度个案。杨医生指出,现时科学界普遍认为,抑郁症是由多重因素交织而成的结果,包括基因易感性、早期生活经验与长期压力等。「如果直系家属成员或家族史中有人曾患抑郁症,患上抑郁症的风险会比一般人高,不过并非代表百分百会患上抑郁症。部分抑郁个案都有受过后天环境所影响,例如,童年经验、生活压力或重大生活变故有关(如遭受丧偶、受侵犯等严重打击),香港都市生活节奏快、社会压力大,抑郁症发病率亦随之提升。」

除了先天遗传以外,生活压力或遭遇严重打击亦有机会导致抑郁症。
除了先天遗传以外,生活压力或遭遇严重打击亦有机会导致抑郁症。


情绪与肠道症状或有关连
抑郁症患者常见情绪低落、对兴趣失去动力、认知功能下降等情况。杨医生补充,有部分患者亦会出现免疫力下降、荷尔蒙紊乱,以及肠胃不适等生理反应,例如反胃、腹泻或腹胀等类似肠易激综合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的症状。如果情况持续较长时间,甚至影响日常生活,令到患者无法学习或工作,建议要向专业人士求助,尽快找出病因作出根治。肠脑轴:一条双向通道多项研究指出,情绪障碍(如抑郁症、自闭症、脑退化症)患者与健康对照组在肠道菌群组成上存在差异,常见益菌比例偏低的情况,例如,部分抑郁症患者的粪便样本中乳酸菌与双歧杆菌数量显著偏低。杨医生表示,这些研究支持「肠脑轴」(Gut-Brain Axis)理论 ─ 肠道与大脑可透过神经、内分泌及免疫途径进行双向传讯。但目前因果关系仍不明确,需要更多临床试验进一步验证其机制,但却愈来愈多证据显示,肠道健康在纾缓精神健康方面极可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益生菌可作辅助调节肠道功能
在处理同时出现肠胃症状的抑郁症患者时,杨医生有时会建议辅以益生菌以改善肠道功能。「之前有位老师患上中度抑郁,每次紧张时会出现肚泻情况,服用益生菌大约两、三个月后,肚泻情况明显减少;加上部分服用抗抑郁药的患者会有反胃的副作用,除了使用胃药减轻不适外,配合益生菌后肠胃不适的情况亦有所改善。」

医治抑郁症,除了跟据医生指示服用精神科药物与接受心理治外,维持良好的饮食、充足睡眠与定期运动、扩阔社交网络支援等,仍是保持情绪健康的基础。色氨酸(tryptophan)为制造血清素的重要原料,常见于香蕉、海藻、乳酪及朱古力等食物中,适量摄取有助促进血清素合成。

肠道健康与情绪障碍之间的关联是精神医学及微生物研究中的新兴领域。尽管现时大多数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但已有证据表明,调节肠道微生态可能成为未来情绪病治疗的辅助策略。随着更多高质临床研究展开,这一方向或有潜力成为情绪障碍治疗的辅助手段,特别是针对同时有肠胃症状的患者。

患上抑郁症,有机会出现反胃、肚泻、疴呕等肠易激IBS)症状。
患上抑郁症,有机会出现反胃、肚泻、疴呕等肠易激IBS)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