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大四项目获 「产学研1+计划」第二轮资助 展现科研多元发展 推动创科成果产业化
发布时间:18:00 2025-10-17 HKT
为持续推动本地大学科研成果转化和商品化,「产学研1+计划」早前公布第二轮获资助项目的评审结果,香港城市大学(城大)共有四个科研项目获拨款资助,涵盖新材料、新能源、电机及电子工程,以及健康及医药科学等领域,反映城大有效促进高质量研究、展现多元发展,推动知识转移与科研成果产业化,并以创新研究缔造商业及社会价值,助力香港发展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
「产学研1+计划」由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香港特区政府)自2023年起拨款100亿港元成立,旨在向八间教资会大学的科研团队,以配对形式提供资助,释放科研成果转化和商品化的潜力,促进「政产学研」合作。计划早前公布第二轮评审结果,共有25个项目获拨款,总额超过10亿港元。城大连同首批获资助的五个项目,至今有九个项目入选计划。

涵盖新材料及 新能源等不同领域
城大校长及大学杰出教授梅彦昌教授祝贺所有获奖学者。他表示:「城大致力培育创新创业精神,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与香港特区政府及业界紧密合作。我深信,城大学者的突破性技术,不仅能引领能源、材料科学与生物医学等产业革新,更能为香港发展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贡献力量,造福社群。」
在新一轮获计划资助的四个科研项目之中,城大系统工程学系冯宪平教授领导的「化学添加剂优化电镀铜在先进电子封装和三维积体电路中的应用」项目,聚焦于解决三维积体电路半导体晶片封装中复杂的金属化挑战。
团队于2022年创立了「铂识科技」,旨在使积体电路三维堆叠中的金属化层连接更稳定、芯片功能更强大,并将开发一系列专利化学添加剂,用于铜电镀工艺,为三维晶片的不同层提供客制化的微结构铜层,从而确保晶片在高密度三维异质堆叠封装中可稳定运行。「铂识科技」是城大HK Tech 300天使初创之一,目前已成功与业界领先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并计划于明年建立自动化智能生产线,期望成为业界领先的半导体材料供应商。
城大物理学系刘奇教授领导的「开创下一代锂离子电池的先进正极材料」项目,在提升锂电池核心材料性能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成功攻克了「富锂层状氧化物在使用中会出现电压衰减」的关键技术难题。基于这项创新技术,刘教授及其团队成立了「速方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高性能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化。目前,团队已搭建百吨级中试线,下一步计划在东南亚或韩国等地建设千吨级生产线,专门生产高性能富锂锰基正极材料。


为全球病患 带来崭新治疗方案
另外,城大材料科学及工程学系张其春教授领导的「基于本征安全水系电池的规模储能和备用电源开发及应用」项目,正致力于开发一种革命性的水系锌基电池。针对目前市面上锂电池的潜在安全隐患及铅酸电池体积大、功率低的缺点,团队研发的水系锌基电池展现出高安全性、低成本、高功率、环境友好等显著优势,使其成为未来资料中心备用电源的理想选择。团队亦已成立了「大锌能源有限公司」,将推动提升香港及全球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的用电安全。
至于生命健康科技方面,城大生物医学科学系郑宗立教授领导了「治疗遗传性疾病的体内体细胞人类基因组编辑:将新型基因组编辑和工程交付载体转化为临床试验」项目,并创立「GenaX Bio」,致力开发一种革新性的基因组编辑药物。传统慢性病治疗通常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药,效果会随每次服药逐渐减弱,病情反复,且无法针对某些标靶。团队研发的「DNA手术」科技,透过精准体内基因编辑,开发可编程及治愈性的药物,致力提供安全、有效、可负担的创新疗法,铲除病根。


城大HK Tech 300 推动科研转化落地
城大高级副校长(创新及企业)杨梦苏教授表示,科研转化对社会发展至关重要。他说:「城大通过HK Tech 300计划至今已培育超过一千间初创企业及团队,并有超过100家公私营机构成为策略合作伙伴、共同投资伙伴和支持机构,相信在『产学研1+计划』的支持下,将进一步提升大学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步伐,造福本地以至全球社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