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专场」成文化传承新渠道 逾8,000名师生「零距离」体验中华传统艺术
发布时间:08:00 2025-10-24 HKT
随着舞剧《李清照》的舞台大幕在香港文化中心缓缓升起,场内逾1,000名中小学生及老师全神贯注观赏艺术家演绎中国著名女词人的人生传奇。经典词赋与宋代美学在台上建构出鲜活的人物形象,令大家深深沉醉其中。这正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策划的「中华文化节」(下称文化节),透过「普及中华文化艺术专场」(下称普及专场),为年青一代创造深入接触中华优秀文化机会的真实写照,让中华文化传承下去。
文化节作为香港年度文艺旗舰品牌项目之一,旨在弘扬中华文化、提升国民身分认同与文化自信。第二届文化节举办逾290场演出和活动,当中特别策划30多场普及专场,吸引逾100间学校及社区团体参与,让8,000多名学生、教师及社区人士免费欣赏舞蹈、戏曲、戏剧、音乐、木偶戏、跨媒体及电影等中华文化节目,并透过与艺术家即场互动交流,全方位体验中华文化的精髓。


多角度认识中华历史文化
循理会白普理基金循理小学李老师参与普及专场后表示,课堂多以文字和影片学习中国诗词及历史,普及专场则提供了绝佳机会,让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于表演场地欣赏剧目。至于纺织学会美国商会胡汉辉中学罗老师坦言,不是每位家长都有能力购票入场,因此普及专场对老师和学生都是个难得的机会,共同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并指「这不仅是在书本文字中了解历史人物,更能通过多个角度切入,帮助学生更深入理解历史人物的生平及其作品背后的意境。」这番话亦道出普及专场的核心价值,让充满魅力的中华文化艺术走近更多年青人,为文化传承埋下种子。

从舞台到校园 互动体验传承文化根基
文化节重点项目之一的「中国戏曲节」(戏曲节)邀请首次来港的河南省越调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及西安演艺集团秦腔青年实验团,为学生设计由浅入深的普及专场。少雪斋赞助的河南省越调普及专场全院满座,学生踊跃参与穿戴水袖和把子功等体验。戏曲节的「校园戏曲漫游」亦安排香港演艺学院戏曲学院的师生于不同学校巡演,透过讲解与示范,让参与的中小学生零距离接触昆曲、京剧及剧三大剧种的艺术特色。示范还设有互动游戏环节及流动展览,前者让学生即场学习戏曲造手、打锣鼓和念白,进一步拉近与传统文化的距离;后者则以图像解说戏曲节的演出剧种,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剧种的文化背景与表演特色。许多首次现场欣赏中国戏曲的学生感到既新奇又兴奋,尤其对京剧《天女散花》中的长袖舞印象深刻。普及专场不单成功将传统戏曲艺术带进校园,今年更以《下一站 • 戏曲漫游》在港铁艺术舞台公开演出,让传统艺术触手可及,激发年青一代的兴趣,为培养文化自信注入动力。

从多元节目引发文化共鸣
文化节普及专场的节目丰富多元,为学生带来精彩的文化体验。现代舞诗剧《诗忆东坡》为今年「中华文化节」开幕节目,并由中国农业银行香港分行赞助。学生见证当代舞蹈融合诗词、国画、书法、篆刻、古琴、戏曲和武术等传统文化元素,重现苏东坡的多面人生。话剧《四世同堂》的舞台场景令学生仿佛走进北京胡同,加深对抗日战争历史的理解。文化节另一重点节目是上海歌舞团的「明月耀香江—舞剧《李清照》」,同时设由韵律动力基金赞助的普及专场,让多达1,000名师生欣赏这出近年在内地兴起的「新国风」舞剧。救恩书院的房同学和李同学对此节目的舞台效果留下深刻印象,同时亦加深了对宋代女词人的理解。同行的李老师则表示,普及专场助学生多角度欣赏演出和认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对选科具启发作用。

此外,文化节联同多个本地艺术组织安排普及专场,包括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香港会员总会和紫荆文化集团等,让年青一代亲身体验,如透过《茶马古道 • 断龙吟》的品茗体验、舞剧《红楼梦》的文学当代演绎、以及华阴老腔及三弦音乐等多元节目,深度领略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各场普及专场的学生们主动提问,反应踊跃,充分反映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染力。据康文署调查显示,超过八成参与师生对普及专场表示满意。文化节期望将这些优质的艺文节目带入学校及社区,同时引领学生走进表演场地,让他们在欣赏顶尖艺术和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成为承载中华文化、延续文化生命的新一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