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求精舍六十五周年展览 逾四百组珍品体现传承与创新

更新时间:09:00 2025-10-16 HKT
发布时间:09:00 2025-10-16 HKT

今年是香港顶尖艺术收藏组织「敏求精舍」成立65周年,香港艺术馆与其联手举办「鉴古识今——敏求精舍六十五周年」展览,展出超过四百组珍贵文物,包括青铜、玉器、陶瓷、漆器、家具、书画、琉璃等,规模为历年之冠。艺术馆以创新展示手法,呈现中国五千多年历史与文化的延续性,让观众穿梭古今,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重视文物保存与研究

享誉国际的敏求精舍,成立于1960年,由一群热衷中华文化的收藏家组成。主席陈永达忆述:「战后一班来自上海、北京的收藏家移居香港,带来丰富收藏品。他们定期聚会展示珍藏、品茗论道,这种传统保留至今。」其会员包括银行家、医生、律师等专业人士,背景多元但皆秉持「好古,敏而求知」的精神,重视文物的保存与研究,积极推广中华文化。除了收藏,亦不断举办讲座、将研究心得编撰成书,并将部分藏品捐赠予公营博物馆,让珍贵文物能够传承下去。

清乾隆蓝色绸平金银线绣缠枝菊金龙十二章纹吉服袍
清乾隆蓝色绸平金银线绣缠枝菊金龙十二章纹吉服袍

对比展示 以古喻今

香港艺术馆与敏求精舍多年来合作无间,每五年举办一次大型展览。今年以「鉴古识今」为题,馆长(中国文物)麦咏雯解释:「展览巧妙地将古物与现代连结,划分为五个展区,展品设置经精心布局。例如入口处将战国玉舞人珮、朱铭太极雕塑与谢景兰画作并列,三件展品虽来自不同时空,却共同以艺术凝固一瞬的动态,流传至今,正是『鉴古识今』的精髓。」

展览突破传统难以让观众触摸文物的限制,融入灯光效果与科技。例如透过光暗转换灯效,显现明代永乐甜白釉盘的暗花龙纹,令人仿佛置身古代宫廷,以烛光细赏瓷器;亦设有3D全息投影技术,让观众犹如将古物「上手」,体验古代生活。
 

展品背后的故事

每件展品皆承载收藏家的心血与故事。陈永达分享其首件藏品——清顺治五彩百子图盖罐,「它原被误判为明清『过渡期』作品,后经研究证实为顺治年间精品,成为我研究明清瓷器的起点。」 

五彩百子图盖罐是陈永达的首件收藏。
五彩百子图盖罐是陈永达的首件收藏。

副主席钟棋伟展出西周青铜器周㗬壶,此珍品曾为乾隆皇帝收藏,壶耳呈兽首造型,壶颈饰鸟纹项带,古朴精致。他说:「艺术馆很厉害,特意将它与雍正瓷器并置,它们外型相似,呼应『鉴古识今』主题,也展现策展团队的创意。」 

西周中期青铜器周㗬壶(左)与雍正仿汝釉双牺耳尊(右)并置,呼应「鉴古识今」。
西周中期青铜器周㗬壶(左)与雍正仿汝釉双牺耳尊(右)并置,呼应「鉴古识今」。

另一位副主席麦溥泰则分享南宋定窰白瓷瓶,「这瓷瓶釉色如玉,底部刻有「新官」二字,代表皇家供品。」他视收藏为生活的延伸:「收藏茶具让我思考古人如何使用器物,这是最开心的过程。」

麦溥泰钟爱收藏古代日用器具,认为可从中了解古人的生活文化。
麦溥泰钟爱收藏古代日用器具,认为可从中了解古人的生活文化。

麦咏雯总结:「这些文物不仅是艺术品,更是历史见证,让大众理解古代生活与美学思想。」在敏求精舍成员多年努力下,让中华文化的瑰宝得以代代相传。

香港艺术馆馆长(中国文物)麦咏雯(右二)、敏求精舍主席陈永达(左二)、副主席钟棋伟(右一)及麦溥泰(左一)。
香港艺术馆馆长(中国文物)麦咏雯(右二)、敏求精舍主席陈永达(左二)、副主席钟棋伟(右一)及麦溥泰(左一)。


鉴古识今──敏求精舍六十五周年

日期:2025年8月30日至 2026年1月14日
地点:九龙尖沙咀梳士巴利道十号香港艺术馆二楼专题厅
门票:标准票 $30、团体票 $21、优惠票 $15
*持有效博物馆通行证者免费入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