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香港出版双年奖」 颁发96个奖项 表扬本地非凡之作 说好香港故事
发布时间:08:00 2025-08-11 HKT
由香港出版学会主办,文创产业发展处主要赞助的「香港出版双年奖」(「双年奖」)已经来到第五届。十年以来,「双年奖」持续表彰本地华语出版界的卓越作品,致力为香港出版业树立优秀的标准和典范。今届「香港出版双年奖」颁奖典礼经已于7月16日于香港书展首日盛大举行,共颁发96个奖项,表扬出色的本地作品,继续说好香港故事。
今届「双年奖」共收到102间合资格本地出版社提交的中文参选作品共421本,较上届的345本增长超过20%。当中更有38间出版社是首次提交作品参选,不但显示香港本地的出版水平在出版同业不断互相推动下,正不断提升;同时亦显示「香港出版双年奖」进一步获各界认可。

颁奖典礼当日,大会邀请到香港特别行政区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局长罗淑佩, JP担任颁奖典礼主礼嘉宾,并与「香港出版双年奖」项目筹委会主席李家驹博士, BBS, JP、香港艺术发展局主席兼立法会议员霍启刚, BBS, JP、立法会议员马逢国, GBS, JP、署理文创产业专员曹黎淑霞、「香港出版双年奖」执行主席叶佩珠等出席。
罗局长致辞时表示:「『双年奖』不但发展成本地出版界的旗舰项目,更在香港业界的共同努力和华语地区评审的专业支持下,秉持『优中选优』的评选准则,成为获华语出版界广泛认可为业界的权威奖项,在全球华语圈中说好香港故事。」她亦感谢香港出版学会和各位专业的评审,促成今届「双年奖」顺利举行,及恭贺各得奖团队。

李家驹博士特别感谢文创产业发展处对历届「双年奖」的持续支持:「『双年奖』不仅提升了香港出版业的专业地位,也促进了华语出版界的互动与交流。今届『双年奖』参选作品数目较去年有所增加,令人振奋,这充分反映出『双年奖』受到业界重视。」李博士又赞赏本年度作品的题材、手法和思想触觉充满惊喜和新意,关于香港的题材亦展现出多元化和深度,能体现到国际的意义;而初露头角的作者和出版社正为行业注入活力、动力和希望。
华语地区专家学者任评审 掌握业界趋势 满足读者要求为成功关键
本届「双年奖」邀请了来自华语出版地区的17位专家和学者担任评审,评审团一致认为本届参选书籍水准卓越,对得奖者予以高度评价,充分肯定这些作品能为业界树立标杆,亦受到全球华文出版界的赞誉。其中获第三届「『港漫动力』——香港漫画支援计划」资助的「达利书店」荣获「出版大奖」,更成为第二届「双年奖」增设「出版大奖」以来,首部图文书类作品获得该殊荣。一众评审认为《达利书店》透过想像力,以图文小说方式探讨纸本书和实体书店的价值,成为作品夺得「出版大奖」的原因。

决选评审张倩仪博士、严淑女博士在业界分享环节上表示,一部优秀的作品,不仅要选题敏锐、编写出色,还要包装得当;「双年奖」的宗旨是表彰香港的优秀作品,可说是出版业的风向仪,因此,借着「双年奖」可大致了解香港出版业界的大趋势。她们都认为具创意而成熟的作者是出版界发展动力的泉源,在出版业不算很受重视的城市,年轻人愿意投身文化创意产业,并留下来发展,很值得敬佩,期望他们继续努力下去。

严博士指出外地书展相当重视书本的文化内涵,书本亦会与不同产业结合延伸,让读者透过书本的周边产品获得满足感及存在感,亦更接近作品,这种情绪价值相当重要。她近期曾把《达利书店》带到海外,不但获多个地区的出版社洽谈版权,甚至洽谈将作品影视化,她期望可将香港特色宣扬到全世界。
举办「得奖作品巡礼」 助得奖作品推广至外地
本届「双年奖」的全部得奖作品除了在今年香港书展的专门展位展出外,稍后港九新界多间公共图书馆及书店亦将举行「得奖作品巡礼」,将得奖好书推广给更多公众认识。同时,今届「得奖作品巡礼」亦移师粤港澳大湾区(大湾区)多个城市巡回举行,以及参加大会专为内地市场而设的数码广告宣传活动,希望借着不同的活动,将「双年奖」的品牌及得奖作品推广至香港以外的市场,并进一步推动香港与大湾区其他城市紧密的文化交流。
香港特别行政区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局长罗淑佩, JP期望为各特别奖项得奖的作品开拓更多版权贸易的机会,让香港的优秀作品走进世界。
「香港出版双年奖」项目筹委会主席李家驹博士, BBS, JP赞赏本年度作品的题材、手法和思想触觉充满惊喜和新意。
决选评审张倩仪博士表示借着「双年奖」可大致了解香港出版业界的大趋势。
决选评审严淑女博士近期把《达利书店》带到海外,不但获多个地区的出版社洽谈版权,甚至洽谈将作品影视化,她期望可将香港特色宣扬到全世界。
第五届「香港出版双年奖」 特别奖项得奖者
从生活取材 期望作品影视化
凭《达利书店》获得「出版大奖」及「图文书最佳出版奖」的Pen So表示:「多谢文创产业发展处资助我的书籍,很荣幸能与各种书籍作比较,并得到各位评审认同漫画是有养份的。没想过是跟九个类别竞争下,亦得到大奖,那是喜出望外,还有一些受宠若惊。期待这次的得奖是打开一道门,未来可有更多漫画作品得到这项殊荣。」
他亦表示,自己平日透过纪录片及新闻取得灵感。「以《达利书店》为例,全世界都面对实体书店的没落,这个议题很具国际性,是值得讨论的。人们在实体书店可以自主地选择喜欢的书,但现在看网上资讯,会被大数据逼你看。」他又认为疫情改变了大家的生活习惯,想借此找回自己的「原厂设定」。「今次因为借助超现实做主题,所以无须太着重香港元素,希望令世界阔一些。另外,因为要向实体书致敬,所以这次运用了7种纸而不做过胶,令读者感受到看荧幕所体验不到的质感。」
Pen So坦言外地出版社的热烈反应属意料之外,而实体书影视化更是他自己向来的目标,《九龙城寨》的成功证明书本变成电影的威力可以很大。在创作《达利书店》过程中,Pen So从创作到销售都要一力兼顾,让他眼界大开:「我觉得自己都要为业界做些事,教授新作者如何做好一本优质作品,我觉得这是自己得奖之后的一种责任。」他寄语年轻人继续大胆创作,无须特别迁就海外市场,因为香港的故事或题材也可以吸引到世界各地人士。

重视阅读体验 带读者开拓人生视野
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在本届「双年奖」中共有9本作品获奖,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助理总编辑李毓琪感谢初选和决选评审的认可,感谢所有作者对三联书店的信任。「希望这项专业殊荣可以鼓舞我们的出版团队,和更多作者、书籍设计师、营销伙伴等,一同合作,发挥创意,将更多更好的出版内容带给读者。」
谈到近年有不少书以香港特色为题材,她指出读者对香港题材有多少认识,能容易吸引他们的兴趣。「《未知的香港粗犷建筑》介绍的20组香港粗犷建筑及12位建筑师的故事,反映当时的人文风景,更展现出香港如何紧贴世界建筑设计潮流;《平凡中的不平凡:香港西饼皇后李曾超群》讲述李太面对逆境,毅然坚守承诺、承担责任,这种精神品格应该值得世人传颂和学习。我们希望做到『既是本地的,也是世界的』,期望带领读者透过香港故事走进更辽阔的世界,开拓更广阔的人生视野。」
在新时代面对经营压力,李毓琪表示会从优化选题开始着手,再和作者仔细磋商,做好内容的深度加工和特色化开发,让读者有较好的阅读体验;并会因应书本的内容和受众,和作者商量合适的宣传推广工作,更重要的是,不为赶上市而仓卒出版。她又寄语有志写书的作者要对自己有要求,先问自己的作品可为读者带来哪些知识或情绪价值、自己的意念是否适合以「书本」载体来传播,以及是否已准备腾出时间和精力来投入写作。「因为写作出书的『经济回报』非常有限,在多数的情况下,都难以与『投入』成正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