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逸夫奖得奖者出席圆桌会议 回顾研究成功之路 分享科研成功要素

更新时间:09:20 2025-10-31 HKT
发布时间:09:20 2025-10-31 HKT

4位应届邵逸夫奖得奖者日前联袂来港接受奖项,并出席由邵逸夫奖基金会举办的「2025年度邵逸夫奖得主圆桌会议——科学中的人生故事:荣光背后的砥砺」,与过百名本地学生、研究生及学者进行一场富深度的跨学科对话,不但回顾自身成功路上的心路历程,亦分享成为研究学者的必要条件。

(左起)邵逸夫奖理事会理事朱明中教授、邵逸夫奖基金会主席及理事会理事陈伟文博士、4位应届邵逸夫奖得主、邵逸夫奖理事会主席及评审会副主席杨纲凯教授、邵逸夫奖评审会主席莱因哈德·根舍教授。
(左起)邵逸夫奖理事会理事朱明中教授、邵逸夫奖基金会主席及理事会理事陈伟文博士、4位应届邵逸夫奖得主、邵逸夫奖理事会主席及评审会副主席杨纲凯教授、邵逸夫奖评审会主席莱因哈德·根舍教授。

创意思维主宰研究成果 应适时修正错误调整思维

天文学奖得奖者约翰·理察·邦德(John Richard Bond)表示,在少年时代曾拜读著名物理学家及宇宙学家乔治·伽莫夫的著作《从一到无穷大》,受其宇宙学说的论述启发。虽然当时并不认同伽莫夫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存在的预言,但最终却成为自己研究并获奖的原因。

「我需要保持灵活的创意思维,从不会墨守成规,让内在的创造力转化为外在的成果。研究过程中会与团队不断在欢乐和喜悦中不停发掘新理念。过程中不能害怕发挥创意和产生新想法。」邦德教授又认为个人发展有助推动科学成果,因此他对自己拥有的创意感到自豪。虽然研究看似对社会欠缺实际的帮助,但邦德教授指求知欲植根于文明核心,是推动自强不息的动力。他亦以互联网为例,指出科学与科技更是成就世界繁荣的根基。
他又认为需要相关题材深入研究,才能获得出色的成就,期间会遇上不同的问题,但往往问题是互相连系,期间需要快速修正错误与调整思维,让自己以逻辑思考各种可能性,从而找出正确的方向。

天文学奖得主约翰·理察·邦德教授分享从不认同暗能量到因暗能量获邵逸夫奖的经历。
天文学奖得主约翰·理察·邦德教授分享从不认同暗能量到因暗能量获邵逸夫奖的经历。

无惧研究与既有理论相违背 压力能影响创思发挥

邦德教授的获奖拍档乔治·艾夫斯塔希欧(George Efstathiou)早于3、4岁的时候已对自身与宇宙的存在提出疑问,并深受儿童百科全书里海尔望远镜的图片启发,从此走上研究宇宙学之路。直至现时,他仍在办公室与家中摆放海尔望远镜的照片,以提醒自己投身研究的初心。

在研究过程中,他与团队曾以超过一年时间以观察所得的数据,反复验证,却始终与当时的宇宙模型有所冲突。艾夫斯塔希欧教授认为宇宙的构成并非由人定义,因此团队大胆提出暗能量的存在,经其他研究团队的观察验证,最终确立了暗能量理论,并成为今日宇宙学的标准模型。「团队不放弃,以开诚布公的态度坚持发表理论,是我对该研究感到骄傲之处。」

他呼吁研究学者要相信并发表自己的研究,无论是否与他人的研究结果相符,大家总会找到正确的科学理论;又引述学院校长提供600英磅让他放假充分休息,反而获得灵感的故事,认为身边各种压力会影响创意的发挥。

天文学奖得主乔治·艾夫斯塔希欧教授曾因工作过度努力,被院校校长资助要求放假的故事。
天文学奖得主乔治·艾夫斯塔希欧教授曾因工作过度努力,被院校校长资助要求放假的故事。

研究路崎岖砥砺前行 自我推动比导师更重要

生命科学与医学奖得奖者沃尔夫冈·鲍迈斯特(Wolfgang Baumeister)指自己在高中的研究功课开始对科学产生兴趣,当时他更参加了德国科学展览,认定自己未来的发展路向。

不过鲍迈斯特教授探求科学之路并不畅顺,他从最初选读的生物学转攻生物物理学,并因此而接触电子显微术,但他的研究未获其他科学家跟进,亦因此再度转往电子晶体学进行研究,最终在冷冻电子断层成像技术找到自己的研究方向。可是,由于当时的技术水平不足,研究耗费了相当长的时间,才逐步建立成果。

他认为科学家对自己的研究领域,要有接受错误的空间与改变的勇气。导师虽然可以为研究提供捷径,但自我推动力更重要。他亦分享自己与家人放下工作到阿尔卑斯山充分休息,让自己更有创意的故事。

生命科学与医学奖得主沃尔夫冈·鲍迈斯特教授的研究过程并不顺利,但始终没有放弃,终获得成果。
生命科学与医学奖得主沃尔夫冈·鲍迈斯特教授的研究过程并不顺利,但始终没有放弃,终获得成果。

思考问题曾废寝忘餐 乐在其中才能引发创意

数学科学奖得奖者深谷贤治(Kenji Fukaya)认为数学倚靠良好想像力,从数学的基础中透过自己的理解来创造新的研究方向,而在数学的国度中,任何想像力都与真实世界有所关联,而且能被数学自身来证实是否真确。
深谷教授指研究发布后10年,当时人们仍然停留在既有限制中思考,未有善用有关技术。其后团队撰写相关的著作,仍因门槛太高而未有被重视。后因深谷教授的坚持,加上互联网的协助下,相关理论逐渐被人认识。
数学虽然看似与生活无关,但深谷教授强调:「我们进行的研究未必会在即时发挥影响力,往往要数百年后才显现,因此我努力实践自己的责任,为影响数百年后人民的生活而努力。」

他又指自己不擅长人际关系,往往会选择独自思考。他曾经试过连续多天思考相同问题,导致废寝忘餐。过程中会与团队互相核对结果,其他合作伙伴则会针对细节,透过团队合作带来正面影响。他建议在研究中找到自己的兴趣,并乐在其中,才会引发出创意。

数学科学奖得主深谷贤治教授强调需要有热诚与对研究有兴趣才会获得创意。
数学科学奖得主深谷贤治教授强调需要有热诚与对研究有兴趣才会获得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