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聽覺而言,雨打荷葉的聲音,給人寧靜,撫慰身心。如詩云:「半夜竹窗雨,滿池荷葉聲。」
此外,通過荷風感受荷花的涼爽之意,令耳目清醒,如詩云:「絲管荷風入,簾帷竹氣清。」
西方極樂世界更是把荷花的聽覺療癒發揮到極致。依據《佛說阿彌陀經》和《佛說無量壽經》的描述,西方極樂世界的上空飄揚着美麗的花雨,各種樂器在空中自由飛舞,不鼓自鳴,天女聞聲起舞,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鳥等神鳥,不分晝夜地唱出柔和、高雅的樂曲,以清淨無染的梵音化導人,將佛陀的智慧化入人心,使不同根性的人和諧共處,共建美好家園,這應是音療最好的寫照。
2025年香港荷花展期間,遊客可在沉浸式聲療體驗中感受多重感官享受。閉目靜賞《出水蓮》古箏曲的空靈意境、《雲水禪心》絲竹樂的禪意韻律,配合「聽缽觀心」多頻共振聲波療癒專案,實證自然聲景對人體情緒調節與壓力緩解的顯著功效。此外,「寶蓮心開」書畫講座系列,由聲入耳、由耳入心,詮釋了一個更深刻的「聲聞療癒」的層次。
「寶蓮心開」書畫講座系列
「筆底清風印禪月,墨香荷韻兩相宜。」荷花展期間,寶蓮禪寺以蓮為媒、以墨會友,在精心籌備「寶蓮花開」書畫展帶來視覺療癒的同時,又邀請幾位書畫家分享藝術創作的心得,適時應景地推出「寶蓮心開」講座系列,把視覺療癒提升到意境療癒。本次講座系列,陳俊吉教授帶來「金描佛畫」與「水墨禪畫」兩大專題,引領觀眾領略傳統佛畫的精妙技法,體悟水墨禪畫的空靈意境。劉大石先生將解讀「蓮文化」中三教合流的人文精神,普通法師則揭示「抄經修行」的深刻意義,讓書法成為修心的法門。從懷素狂草的禪意奔放,到八大山人筆墨的孤高境界,藝術與禪法自古相生相長。「禪寺門前雲亦懶,朱砂筆底藕生香」,願這場融合書畫藝術與佛法智慧的雅集,不僅帶來美的享受,更能啟迪心靈,讓每位有緣人在筆墨丹青中,照見本心,得大自在。
講座導師:普通法師、劉大石、陳俊吉
陳俊吉教授: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藝術學博士,學位橫跨書畫、工藝和美術等三個領域,為跨領域特殊專業人才。現為華梵大學佛教藝術學系副教授兼主任。
「雲水荷風聽古箏」國樂表演
「夏荷綻蕊時,梵音繞蓮生。」香港愛和樂藝術團團長田華女士,去年曾以箜篌獨奏亮相荷花展,仙音嫋嫋令人沉醉。今年攜團再度登台,精選《出水蓮》、《雲水禪心》等古箏經典,演繹蓮之清韻與樂之澄明。絲弦起落間,嶺南絲竹的溫婉與佛門「和雅正樂」的悲憫渾然天成,恰似月照蓮池,聲香俱淨。
表演者:香港愛和樂藝術團
田華:中央音樂學院畢業,主修古箏、箜篌;香港愛和樂藝術團團長、中國音樂學院民樂考官。
駱紅梅:中央音樂學院畢業。中國音樂學院社會藝術古箏考級考官,曾帶隊出訪維也納金色大廳和美國聯合國總部。
曾子晴:主修古箏;曾參演北京國家大劇院新年音樂會。
鄭倩雯:中國音樂學院國樂系畢業,主修古箏;第70屆香港學院音樂節箏獨奏高級組季軍。
余嘉文:主修古箏;香港國際藝術節賽事金獎。
熊澤碩:主修大提琴;香港兒童中樂團大提琴手。
陳培淇:古箏社團老師;曾參演廣東廣播電視台《國樂大典》。
郭蘊瑋:深圳市龍華區人民醫院音樂療癒樂隊樂手;曾參加德國音樂節、巴塞隆拿師生音樂會。
「聽缽觀心」頌缽表演
缽,最初為僧人化緣所用的器皿,象徵清淨無欲與佛法圓融。來自喜馬拉雅山脈的頌缽療法,以特製銅器為載體,巧妙融合千年禪宗智慧與當代聲波療癒技術。今夏荷花展期間,五位資深頌缽師將連袂獻藝,為觀眾呈現難得一遇的多頻共振療癒盛宴。
缽音宛若清泉流淌,層層滌淨紛雜思緒。參觀者可擇席靜坐,合目凝神,在空靈缽韻中覺知心念流轉,感受聲波震動與生命律動的和諧共振,體悟物我兩忘、身心歸一的禪定境界。
表演者:梁微
表演者:蔡鎔羽
表演者:露善善
表演者:乾心
表演者:李小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