唔鍾意就話「難食」?不止局限中餐、快餐 應鼓勵孩子嘗試新食物︳教養溝通

更新時間:18:08 2024-05-15
發佈時間:18:08 2024-05-15

生怕孩子不合胃口,不肯用餐以致半夜肚餓,所以不少家長跟子女去到外地時,都會盡量選擇港式或中式餐飲,又或香港流行的連鎖快餐店用餐。結果,旅程完結,回想旅程吃過了甚麼,最後還是跟在香港時吃的沒分別,亦抹殺了孩子嘗試吃新食物和新菜式的機會。

海外港餐不似預期

早前帶兒子參加一個海外活動,我雀躍不已,因為可以當作旅行,逛逛街、吃吃不同國家的地道美食,但當聽到大家的分享,原來不少港人帶子女到外地,都會盡量選擇中餐、港餐,或在歐美都會選擇日本餐。一般常見都是吃罷當地中餐、港餐,都以「不好吃,難食!」來形容。這也難怪,在海外可能是食材限制,或是廚師的手藝都需要迎合當地人的口味,理所當然與真正的港式地道風味有所分別。

(圖片來源:PhotoAC)
(圖片來源:PhotoAC)

不合口味不等於難食

對食物的尊重不止於珍惜食物,亦要尊重食物文化及世界各地的風俗傳統。兒子從小開始,我就鼓勵他無論在香港還是外地,都應該多試不同口味的食物,透過食物去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如遇上不合口味的,我也會提醒兒子,這些菜式或許不合你個人口味,但絕非「難食」,也會讓他看看餐廳其他人都吃得津津有味,這是尊重食物,亦尊重廚師。例如有些國家的芝士,如瑞士與法國的聞名於世,我會讓孩子嘗試了解不同種類的芝士,讓他不會局限於「片裝芝士」的認知領域;如澳洲的龍蝦和美國也有不同,美加的扒類亦十分出色,值得一家人去試試,同時享受地道美食的樂趣。

(圖片來源:PhotoAC)
(圖片來源:PhotoAC)


孩子的口味隨年齡改變

每次去旅行有機會讓大家試吃不同的菜式,我會和孩子一起看餐牌,遇上大家都有興趣吃的新菜式,就點一客來品嘗,亦可以藉此機會看看兒子隨年齡口味的變化。事實上,我和家人極少吃到不能擺入口的菜式,每次點選的,都能給我們滿足與驚喜。而隨着孩子長大,口味和對食物的要求亦會有不同,例如幼兒時期,牙齒和負責咀嚼的肌肉發展未完善,會傾向喜歡軟稔的食物,亦會對辛辣和苦澀味道抗拒,所以從他們對食物的喜好改變,亦可以了解孩子更多。

(圖片來源:PhotoAC)
(圖片來源:PhotoAC)

給孩子試新食物的3個原則:

  1. 去外地不要首先有吃中餐港餐的提議;
  2. 鼓勵孩子自己看餐牌選菜式;
  3. 要尊重食物和廚師,不可說「難食」,只可說不合胃口。
(圖片來源:PhotoAC)
(圖片來源:PhotoAC)

 

 臨牀心理學博士鄭穎珩Profile
鄭博士乃亞洲家庭治療學院會員、紐西蘭註冊臨床心理學家、香港心理學學會註冊輔導心理學家、婚姻及家庭治療師、美國心理學會會員及美國婚姻及家庭治療學會會員;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最感興趣,更認為所謂的 「家庭問題」 及 「孩子問題」 往往都跟家庭關係有着微妙的關係。

 臨牀心理學博士鄭穎珩
臨牀心理學博士鄭穎珩

資料來源:臨牀心理學博士鄭穎珩

相關文章︳做家務換取零用錢真係work?要平衡金錢與責任 專家教獎勵孩子3方法︳兒童心理

相關文章︳教仔教到攰?家長別硬碰硬 孩子做功課不專心專家有這3個建議︳兒童心理

相關文章︳小朋友受壓能力大不同!孩子有這6個徵狀要小心、附專家5大解決方案︳兒童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