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地合辦全運效益巨 灣區申辦奧運不是夢

更新時間:03:00 2025-11-10 HKT
發佈時間:03:00 2025-11-10 HKT

  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昨日正式開幕,國家主席習近平親自主持開幕式,反映中央對全運會成功舉辦的高度重視。雖然官方開幕日期為昨日,但其實有多項賽事早於個多星期前開始,並誕生了多面獎牌。
  當中外號「新女車神」的港隊成員李思穎,在昨早舉行的女子公路單車賽奪冠!這不但是成功衛冕和她的第二面全運個人金牌,也是中國香港代表隊於今屆賽事的第二金。港隊首金得主是看似外國人的帆船選手貝俊龍,但其實他在香港土生土長,父母分別來自歐洲和美國,18歲時為了代表港隊參賽而選擇申領特區護照,其獲獎凸顯了香港的中西薈粹特色。
  全運會是甚麼,如果十多年前在香港街頭進行訪問,可能很多市民並不清楚。全運會全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運動會,讓全國運動好手以省、市及自治區等為單位參賽,與奧運、亞運一樣每四年舉行一次。香港在1997年、亦即回歸當年首次參賽,「車神」黃金寶立即為港隊取得全運第一金,但當時社會關注度不高,原因之一是回歸初期部分港人對國家缺乏歸屬感。
港人對國家事務歸屬感提升
    今年情況則完全不同,除了因為我國政經實力日趨強盛,多年來的國民教育成果,以及早幾年的佔中、黑暴及港獨亂象等反面教材,增強了港人對國家的認知和認同,更重要是今屆全運會乃由廣東、香港與澳門三地聯合承辦。香港也是全國運動員的東道主之一,不但加深了粵港澳大灣區在體育領域的融合發展,也大大提升了港人對國家事務的歸屬感和參與感。
  除了以上較形而上的得益,香港參與舉辦全運等大型體育盛事,也會帶來許多實益。包括大量專程或順道來港觀賽的海內外旅客及其消費額,藉着轉播全運賽事對外宣傳香港,尤其較具本地特色的七人欖球賽,可展示香港美景的三項鐵人、高爾夫球、橫跨港珠澳大橋的長跑及單車賽等。大型賽事也能刺激市民的運動意欲,以至運動用品店亦受惠。
  香港過去自行舉辦過不少單項國際體育盛事,2009年還主辦過地區性的東亞運,但當年申辦2006年亞運會失敗而回,原因之一是場地設施不足。香港的康體設施其實並不算少,但部分較為老舊及屬普惠性設計,未必符合最新和最頂尖的國際賽專業標準。今年剛啟用的啟德體育園絕對頂級,但並不足夠,興建新場館不夠地,大幅翻新、提升舊場館則不夠錢。與地方大、場地多的廣東省合作則可補不足,亦能為全運會引入更多旅遊與國際元素。
2036年亞洲城市獲選機會高
  早於兩年前已有智庫組織建議,借鑒今次粵港澳合辦全運會的成功經驗,國家未來或可以大灣區名義聯合申辦夏季奧運會。通過善用三地現有的場館等基建設施,以及套用巴黎奧運的環保、節約營運模式,應能做到收支平衡甚至有錢賺,同時帶來難以量化的周邊經濟和社會效益。
  當中2036年奧運是個契機,因為2024、2028及2032年奧運,分別於歐洲的巴黎、北美的洛杉磯和大洋洲的布理斯班舉行,2036年亞洲城市獲選的機會較高,當中印尼、印度、土耳其及南韓等已表明有意申辦。北京在2008年已舉辦過,當年香港亦有份協辦馬術賽。廣州及深圳等廣東省城市想突圍而出,壓過上海、重慶等其他國內競爭對手,最佳選擇便是再次與港澳特區合作,相信在國內與國際層面都可獲加分。
  除了體育盛事,未來粵港澳三地還可用大灣區名義,合辦其他類型的大型國際盛事。例如來年的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會議剛定於深圳舉行,僅一河之隔、本身也是APEC成員的香港,是否亦能以某種形式參與協辦呢?特區政府在這方面必須更加積極,主動與廣東溝通及向中央獻策,體現香港作為國家一分子的參與感、歸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