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延琼 - 电子奶嘴的一代:失去温度的童年|「苗」想teen开

更新时间:18:00 2025-11-14 HKT
发布时间:18:00 2025-11-14 HKT

30年前,我们还在操场上追逐,汗水溅在阳光里;今天,孩子们的世界只剩下萤幕的蓝光与电子的声响。

最近有个12岁的男孩来见我。他神情淡漠、眼神空洞地说:「我唔想返学,唔知为乜读书。」我问他平日喜欢做甚么,他答:「打机啰,做功课只系阻我打机。」他的「朋友」都在游戏世界里,他们从不谈感受,也不问未来。那种友情看似热闹,其实苍白无力。

这个孩子,从婴儿时期开始,就被「电子奶嘴」喂大。父母为了贪图一刻安静,把手机塞进他手里;哭的时候,就放YouTube给他看。萤幕成了他的摇篮,演算法成了他的导师。他没听过风声在耳边掠过的快感,也没体验过与人对望、被理解的温度。脑袋被资讯塞得满满,但心灵却越来越干、越来越冷。当AI可以帮他写功课、回答问题,甚至安慰他时,他还需要思考吗?他还需要朋友吗?人文精神:亲密、同理、真诚、等待——这些人类最珍贵的能力,都被一个又一个App慢慢取代。

Elon Musk说,未来人类可在脑内植入晶片,直接「上载」知识,科技的极致是融合,但我却在想:当人类变得越「聪明」,我们的心会否变得越「钝」?30年来,科技的进步是指数级的。我们由翻书变成滑屏、由信件变成讯息、由相遇变成连线。但人心的温度,却在悄悄冷却。我们拥抱科技的便捷,却失去人文的根:感性、理性求真、道德感、灵性。

我们以为教育是让孩子「更聪明」,但忘了教他们「如何做人」。懂运算,不等于懂感恩;懂搜寻,不等于懂思考;懂连线,不等于懂连结。有时我会想,当这一代长大,他们会如何去爱?如何与人对话?如何在真实世界里感受存在?我真的替他们难过。科技无罪,但若我们只教孩子「使用工具」,而不教他们「做个有血有肉的人」,我不能想像。

师长们,我们不再停留在理论层面,我们真的要想办法落手落脚去面对这一代孩子的问题。

电邮:[email protected]

文:苗延琼

作者为私人执业精神科专科医生,育有两子。

延伸阅读:
苗延琼 - 网络的锁链——当孩子被萤幕困住|苗想teen开
苗延琼 - 从收养研究看思觉失调症真相丨苗想teen开
苗延琼 - 师长如何面对新世代?丨「苗」想teen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