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勺沙嗲一把火 沙嗲牛肉面食多会爆火
香港茶餐早餐中,有所谓四大天王。
A餐火腿通粉。B餐沙嗲牛肉面。C餐雪菜肉丝米。D餐五香肉丁面。
四大天王,各有拥趸,各有市场,本来各不相干。只是自去年起,B老二忽然人气急升,受欢迎程度,抛离其他三王,连社交媒体上都有关注组,成千上万的粉丝,天天在讨论。
哪间最浓惹,哪间最香口,哪家花生味最重,哪家是人生必吃一趟的极品。
把沙嗲牛肉面的地位,推上研究级的层次。

有茶餐厅推出煲仔沙嗲牛肉面,滚住吃,更加滋味。
沙嗲源自东南亚
沙粉们,天天吃,天天写评论,当然不亦乐乎。不过吃还吃,有一点必须注意,是沙嗲不能吃太多,吃多容易燥火,生痱滋事小,火伤肝事大,人暴燥起上来,特别容易起争执。沙嗲易上火,究其原因,和制法有直接关系。要知道,沙嗲起源自东南亚,马来语和印尼语中,古早就分别存在satay和sate的名字,这satay和sate,不是单指沙嗲酱,而是指蘸了沙嗲酱烧烤的烤肉串。东南亚的沙嗲酱,制作繁覆。先以武火起镬,待镬烧红,再转文火,注入花生油,放花生仁碎及芝麻碎等炒香,之后再放五香粉、辣椒粉、南姜粉、草果粉、香茅粉、香叶粉和虾米碎等,炒到浑成一体,然后放蒜末和洋葱末,之后加入花生酱、芝麻酱、虾酱及豆瓣酱,炒炒炒炒炒炒,炒到味道融合,最后才放糖和盐,调整咸甜平衡,整个过程,差不多炒足两小时,你话点会唔热气。

本地茶记,一般都用现成沙茶酱做底,调校出自家沙嗲酱口味。
南传香江登大台
当然,这东南亚古早味沙嗲,自19世纪起,由华侨从南洋传回中国,味道也经过改良和调校。潮州、福建等地的沙茶酱,口味相对较柔和,便是后来调整出来的结果。口味改变,名称也改变,闽南话和潮州话的「茶」与「嗲」字,音相近,因此沙嗲回到中国,便顺理成章被称为沙茶。至于香港,战后大量移民南来,当中不少是潮州兄弟,他们南来,很多都是经营路边茶档,也一并把乡下的沙茶文化引进香江。只是最初的时候,茶档只卖咖啡奶茶多士三文治等简单食物,并没有沙嗲食物出现。后来潮州人因应同乡需要,用家乡沙茶酱来炒牛肉给伙计当作福食。谁料这浓惹口味,被客人赏识,要求分一杯羮,野火燎原,一发不可收拾,沙嗲牛肉,乃渐渐登上大台,成为正式供应的食物。

沙嗲牛肉和即食面是今天公认的一对,谁不知原来炒河粉,才是旧时正印。
即食面取代河粉
只是故事并未在仧完结。最初跑出的,并非沙嗲牛肉面,而是沙嗲炒牛河,河粉炒到香喷喷,淋上浓惹的沙嗲酱汁,自然是绝配。只不过,炒河粉需时,渐渐不符效率,即食面方便快捷,于是后来居上,妹仔变正印,取代了沙嗲炒牛河的位置,成为茶餐厅界叱咤风云的天王。现时茶餐厅的沙嗲,当然不是东南亚的原味,也非潮州福建的版本。大多是用潮州入口的樽装沙茶酱做底,加花生酱或芝麻酱,再下芝麻碎或花生碎增加口感,变成独一无二的港式味道。只是,版本虽变,炒制不变,「一勺沙嗲一把火」这传统马来西亚人的说法,由始至终,还是不变,还是有参考价值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