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新 - 「智驾」迷思(二) | 北漂见闻

  小米集团(1810)等内地电动车厂商的「智能驾驶」,近期因多单交通意外受市场质疑。笔者在北京生活十几年,当年刚北上工作时就换领了国内车牌,也算是一名「老司机」,不过至今尚未尝试揸电动车,除了插电及电池续航,智驾系统的安全性也是另一大顾虑。

  近年来内地汽车厂商在电动车的研发与营销方面,集中在「冰箱、彩电、大沙发」等一些锦上添花的噱头上。例如标榜车内配备了大容量雪柜,方便一家大细自驾出行吃喝;又比如以大尺寸萤幕、高级音响作招徕,随时可将车变作移动戏院;再比如主打椅背能放倒当床睡或带按摩的座椅等。

  这些营销都是在传递一个讯息:电车将带来全新的生活方式,在车上能睇戏、煲剧、唱K、打机、按摩;车不再只是一个交通工具,而是打工仔工作日午间休憩的场所、年轻消费者自驾旅行的行动酒店、甚至是家庭用户的移动屋企。

  然而,上述电车厂商在作为一驾车本身的核心功能,例如电机性能、驾驶操控系统、电池续航等方面却涉及不多。如此难免让人觉得避重就轻、本末倒置。

  笔者上期专栏提到的朋友亦有同感。他认为,如今很多车企宣传智驾时都特别强调一些娱乐休闲功能,实属跑偏了方向;作为消费者希望车企能更踏实些,多打磨自家技术和产品,才是负责任的态度。另有网友直言,内地电车厂商或许是自知他们的核心功能与技术比不过传统汽油车厂商,才刻意避重就轻。无论如何,电车毕竟还是车,安全性与操控体验才是核心竞争力,但愿内地厂商们尽快意识到这一点,方能重建信任。

北京拼搏港青
朱小新

最Hit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