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荞因 - 「赶尾班车?」 | 镛融芯语

  上两期谈了食物的价值观,今期想与大家探讨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

  最近,我偶遇一位许久未见的女性朋友。之前听说她因身体虚弱需要休息,见面时便关心她的健康,没想到她透露自己怀孕了。我感到非常惊喜,但在追问婚期时,得到的答案却是:「不会结婚。」

  进一步了解后,我才知道她与现任男友交往一年多。由于她身体状况一直不佳,从未想过自己能够怀孕,加上她已经35岁,担心如果现在不把握机会生育,未来怀孕的可能性会更低。然而,她与男友之间存在文化差异和原生家庭的种种问题,而且男友不喜欢宠物,无法接受与陪伴她十多年的爱犬一起生活。最终,她决定与父母同住,而她的母亲也答应帮忙照顾孩子。

  从她的言谈中,我感觉她并没有详细计划如何处理现状;对男友也没有依赖感,急于生育,更多是出于年龄和生育能力的考虑。这让我想起两年前在另一位朋友身上发生的事,她也是一位30多岁的女性,同样因为文化差异和原生家庭问题,未能将男友视为理想的终身伴侣,但基于类似考量,选择了未婚生育。

  在传统社会中,30岁前未婚的单身女性常受到「未上岸」、「赶尾班车」等社会压力困扰,产生赶结婚、赶生育的心态。

  如今,越来越多的单身事业型女性,或处于恋爱、同居关系中的女性,即使尚未确定对方是否为终身伴侣,但仍渴望拥有自己的孩子。在生理时钟的限制下,未婚生子的现象逐渐普及。此外,选择冷冻卵子、单身试管婴儿的女性也越来越多,但这些方式费用高昂,并非人人能够负担。

  我身边30多岁的朋友不多,但接连遇到两位选择未婚生子的女性朋友,让我惊觉这种现象可能比我想像中更为普遍。虽然两位朋友的母亲都对她们的决定给予支持,也愿意承担照顾孩子的责任,但她们仍然不可避免要面对许多问题。

  一方面,孩子的到来让这些女性朋友不得不重新安排生活重心,某程度上要在未来的日子作出一些牺牲或妥协。另一方面,不同的成长环境,对孩子的家庭认知,甚至自我价值感和人际关系也会无可避免地产生深远影响。

  例如,我的第二位朋友,在孩子出生后,只向他人介绍孩子的生父为「BB的爸爸」。我能感受到,她对这位男友并没有太多自豪感或亲密感,两者只是维持同居关系。然而,这种关系未来可能生变,孩子该如何理解这些复杂的伦理关系,将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当她带孩子探访祖父母时,只称呼他们为「世伯」、「伯母」,或者随孩子称呼他们为「爷爷」、「嫲嫲」。如此的生活环境,让我不禁思考,孩子的成长和心理发展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未婚生子的情况日益增加,这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事实。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需要更多地思考,如何在追求个人选择的同时,在学业之外,也能兼顾到孩子心理上、心灵上及情感上的健康发展。这不仅是父母的责任,也是整个社会需要共同面对的课题。

镛记酒家行政总裁
甘荞因

最Hit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