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安业 - 香港金融科技实力获「认证」 | 安业兴邦

英国智库Z/Yen与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自2007年起,每年3月和9月都会发布「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报告,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寒暑表」;翌年,美国《时代》周刊把纽约、伦敦、香港并列,还发明了一个新词「Nylonkong」,从此「纽伦港」就成了金融中心的代名词。在最新一期GFCI报告中,香港时隔两年重回「纽伦港」地位,亚洲位居第一,绝非偶然,而是香港金融业根基雄厚,而且多年来不断革新求变、自我进步的成果。

  本来,天有阴晴月有圆缺,排名上落司空见惯,毋须过于在意,但今次所折射出的现象确实很有意思。首先,此次最新的排名是国际社会对香港独特地位和优势,以及「一国两制」发展前景投下的又一张信任票,所谓的「国际金融中心遗址」论不攻自破。另外,就是「认证」了本港金融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的杰出表现。

重回「纽伦港」地位

  香港和新加坡的金融业素来各有所长,狮城外汇业务势头不俗,但香港在其他多个方面都表现卓越,尤其在上市公司的数目、市值和日均成交量,以至单一家族办公室数量,可谓优势尽显。如今连金融科技一环也追上来了,在GFCI报告中,香港不仅大升5位,跃居前十大,分数还与新加坡大幅拉近了12分,仅差一分就平手。决战亚洲金融之巅,香港再拔头筹,金融科技发展迅速功不可没。

  金融科技(不少人简称Fintech,financial technology的缩写),一般涵盖人工智能、区块链、云端运算和大数据等创新技术,应用层面遍及支付、结算交收、存款、保险、投资管理、借贷及集资等。为了迎接这个世界大潮流,金管局早于2017年就推出七项推动智慧银行的举措,并于2021年公布「金融科技2025」策略,全方位推动香港金融科技发展。

  以虚拟银行为例,截至2023年底,8间虚银存款客户共达220万名,平均每3至4个市民就有一个,更重要的是,虚银的诞生成功推动传统银行发展fintech,逐步打破银行间的壁垒,今天不论企业或个人跨行转帐,成本和需时都大幅降低,让理财变得更为方便。

  创新技术应用方面,更是百花齐放,一日千里,例如现在本港保险业已经开始用AI处理保单,以创造无缝、高效的保险生态系统,以前投保、理赔都要填大堆文件,审核又耗时,以后则变到像在汽水机买罐可乐般简单方便。金管局去年8月报告指,香港三分之一零售银行已经采用了保险科技,预计到2025年会覆盖所有零售银行。

  科技是现今经济主要动力源,香港金融科技继续向前发展,更有利于深化与内地互联互通,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甚至有力更上层楼。

曾安业

更多文章